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五百一十一章 岭南道家书(第2页)

第五百一十一章 岭南道家书(第2页)

“我不喜欢每天背那么多诗。我想学怎么种稻子,还想问问皇帝爷爷,为什么我们村的井水越来越咸?”

他将纸条折成小鸟形状,轻轻放在窗台上。下一瞬,纸鸟竟自行展开双翼,化作一道微光飞出窗外,直奔大明宫方向而去。

同一时刻,皇宫勤政殿中,皇帝正批阅奏章。忽然,一道柔光自殿顶洒下,一只由光芒凝成的纸鸟落在御案前,缓缓展开,显露出稚嫩笔迹。皇帝读罢,久久未语。良久,他提笔朱批:“此问甚真。着户部即查北方水脉,三月内具报。另,拟诏:自明年始,春分日设‘童议台’,凡十岁以下者皆可遣使或亲至宫门递愿书,朕必亲览。”

圣旨传出当日,举国哗然。有老臣跪谏:“童子无知,若妄议朝政,岂不乱纲常?”皇帝却只淡淡回了一句:“太平公主十二岁便敢上书议税赋,今日我大唐,反倒容不下一个孩子问井水为何变咸?”

舆论渐平,而变革已然启动。各地学堂纷纷设立“童言角”,鼓励学生写下心中所想。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看似天真的话语中,竟藏着无数被忽视的民生细节:西北孩童抱怨沙尘遮眼,引出植树计划重启;江南小儿诉说河鱼难觅,促成禁渔令提前施行;更有边陲牧童画下雪崩路线图,救了整村人的性命。

沈知微生前曾言:“真正的倾听,是听见那些尚未说出的话。”如今,这句话正在被重新诠释??人们开始意识到,许多沉默并非源于不愿说,而是从未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表达。

于是,“非语言共述”系统应运而生。聋儿用手语录下心愿,系统将其转化为流动光影投射于夜空;自闭症少年用涂鸦讲述恐惧,AI解析后生成诗意旁白供万人阅读;甚至一位临终老人无法发声,仅靠眼球转动拼出“我想再看一次桃花”,家属立刻驱车百里,带他在花雨中度过了最后一刻。

然而,就在社会温情弥漫之际,一场暗流正在地下涌动。

某夜,一名年轻程序员在调试共述系统时发现异常:每隔七日,系统会在凌晨子时自动上传一段加密数据包,目的地不明。他追踪源头,竟指向大明宫深处一处废弃的地宫??据传,那里曾是静语监最后的藏身之所。

他冒险潜入,却发现地宫早已被人修缮。墙壁布满精密仪器,中央矗立一座黑曜石碑,碑上刻着一行字:

>“言语自由,亦需边界。

>无序之声,终将吞噬秩序。”

石碑前,坐着一个身穿旧式官服的老者,双眼紧闭,太阳穴连接着数十根银丝,直通头顶悬浮的水晶球。球体内不断闪现全国各地的共述片段,速度快得肉眼难辨。老者嘴唇微动,似乎在筛选、删减、重组某些话语。

程序员屏息躲在阴影中,听见老者低声自语:“你们以为太平赢了?不……我只是换了个战场。真正的统治,从来不是禁止说话,而是决定哪些话该被听见。”

原来,此人正是当年静语监最高执事??裴寂。当年大火之中,他并未死去,而是借赎言木残枝与初代溯声技术苟活至今。他坚信,大众情感泛滥必将导致理性崩塌,唯有精英阶层才能甄别何为“值得倾听的声音”。于是,他暗中操控共述系统的推荐算法,压制“低价值”言论,放大符合传统秩序的叙述。

更可怕的是,他的影响力已渗透进“回声理事会”。数位核心成员竟是他早年培养的门徒,表面上倡导倾听,实则执行着“温和审查”政策:贫困者的控诉被视为“负能量过多”,女性的诉求归类为“情绪宣泄”,孩童的奇想直接标记为“无现实意义”。

程序员逃出地宫后立即上报,却被迅速逮捕,罪名是“散布虚假共述,扰乱公共情绪”。消息封锁,无人知晓。直到一个月后,一名少女在课堂上朗读作文《我的父亲饿死在丰收季》,文章被系统判定为“虚构情节,可能引发恐慌”,强制下架。少女不服,在学校广场当众撕毁共述终端,高喊:“你们连真相都不让说,还谈什么倾听!”

这一幕被无人机拍下,视频本应自动上传,却莫名消失。但奇迹发生了??当晚,全国两千座城市的街头投影仪同时亮起,无声播放那段被删除的画面。画面最后定格在少女怒视镜头的眼神上,下方浮现一行字:

>“她说出来了。我们不能假装没看见。”

这是聆天木第一次主动干预人类事务。

科学家监测到,那一夜,聆天木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波动,其叶脉中的光流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图谱,精准标注出裴寂势力的所有节点。随后,这些信息以梦境的形式涌入数百名正义之士的脑海??有人梦见自己站在法庭上为哑者辩护,有人梦到亲手烧毁审查名单,还有人清晰记下地宫入口的方位。

一场静默的觉醒开始了。

三个月后,一支由教师、医生、退役士兵和普通农夫组成的民间调查团突袭地宫。他们没有武器,只带着录音设备和一面写满百姓共述的长幡。面对裴寂的质问,领头的老教师平静地说:“你说我们不该听这些声音?可你知道吗?去年冬天,有个孩子因为说了‘我觉得皇帝也有错’,被同学孤立,最后跳了井。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原来太平公主骗人,这个世界根本不想听我说话。’”

裴寂浑身剧震,银丝断裂,水晶球轰然炸裂。

他瘫坐在地,望着墙上那行自己亲手刻下的“言语自由,亦需边界”,忽然放声大笑,又转为痛哭:“我以为我在守护秩序……可我早就成了新的静语监。”

他最终自愿接受审判,但在庭审现场提出最后一个请求:播放一条他从未敢上传的私人共述。录音开启,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颤抖而温柔:

“阿兄,边境战事停了,我活着回来了。你说过等我回来就娶我,可你现在在哪?我已经老了……你还记得我吗?”

全场寂静。这是他妹妹,三十年前随军出征,音讯全无。他曾以为她已战死,却不知她被俘后隐姓埋名,直到去年才辗转归来。而他,因执着于“大局稳定”,竟从未允许这类“个人悲欢”进入公共视野。

他伏地痛哭:“我屏蔽了太多这样的声音……我以为那是维护太平,其实,我一直在杀死太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