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初语基金会前首席伦理官李昭阳。末日前夕,我参与设计了语塔的核心算法。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所有人都能被听见时,谁来承担听见的代价?”
>“我亲眼见证一位母亲听完陌生人讲述孩子车祸死亡的经历后,崩溃自杀??因为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同一天遇难,却从未有人告诉她真相。”
>“语言是桥梁,但也可能是利刃。所以我支持‘守寂者’的部分理念:并非所有真相都必须公之于众。”
>“但我错了。真正的错误,不是说得多,而是我们从未教会人们如何好好听,如何好好说。”
>“如果这段录音还能被听到,请转告林澈:对不起。我也曾选择沉默。但现在,我想试着补上那一句??谢谢你,还在坚持。”
林澈听完录音,久久无言。她将这段音频归档为“回声计划?特别档案001”,并回复了一句简单的话:
>“我听见了。欢迎回家。”
夜再度降临。
海面上,语露如星河升腾,闪烁着温柔的光。每一滴,都是一个曾经孤独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回应。
林澈坐在露台边缘,吉他横卧膝上。她轻轻拨动琴弦,哼起一首从未写完的歌:
>“你说世界太吵,只想找个角落躲;
>可你不知道,有人正循着你的沉默跋涉。”
>“你说过往太重,压得你不敢活;
>可你看啊,千万颗心正为你跳动。”
歌声随风飘散,融入夜色。
而在万里之外的城市公寓里,陈默打开窗户,仰望着满天繁星般的语露。他手里握着一张照片??是林小舟生前最后一年班级合影。他用笔在自己脸上画了个圈,然后轻声说:
“下次见面,我会替你说出你想说的每一句话。”
与此同时,地球上某个战后废墟中的难民营里,一个小女孩颤抖着握住语塔终端,录下她人生第一句话:
“妈妈走之前说,要我记住家的方向。可我现在忘了……你们能帮我找回来吗?”
她的语音刚落,系统立刻推送至“寻亲响应池”。不到十分钟,就有三位语言学家、两名地理分析师和一名前搜救队员组成志愿小组,开始根据她记忆中的地貌、口音特征和残存家庭影像进行交叉比对。
黎明前,他们锁定了一个位于中亚山谷的小村庄。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帐篷时,小女孩收到了一条消息:
>“我们找到了。你家门前有棵老槐树,树洞里藏着你五岁时埋下的玻璃弹珠。你要不要听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她按下播放键,耳边传来沙沙作响的风声,夹杂着遥远孩童的笑声。
她哭了,笑着哭了。
而在语塔顶端,林澈看着全球实时倾诉地图上不断亮起的新光点,轻声说道:
“你看,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就永远有人愿意听。”
风拂过她的发梢,带来远方无数细碎却坚定的声音??
那是人类最原始也最伟大的力量:**在破碎中重建对话,在黑暗中彼此照亮。**
世界仍在疼痛,但已不再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