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册) >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02(第5页)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02(第5页)

[252][1914年增注]对外语使用的这种纠正在梦中并不少见,但通常是由别人来纠正。默里(1878,143页)在学习英语时曾做过一个梦,告诉另一人说在前一天曾拜访过他,说的话是:“我昨天约请(calledfor)过你。”对方纠正说,“你应该说‘我昨天拜访()过你。”]

[253]这种事值得称赞吗——旧的医学术语是:“排泄是健康的吗?”下一个短语原来就是用英文写的。

[254][1919年补入正文,1930年改为脚注]有些发生于童年早期的梦,在十几年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种梦对于我们理解梦者的精神发展史及其神经症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对这种梦的分析可以使医生避免错误和不确定性,并因而避免理论的混乱。[此处,弗洛伊德一定特别想起“狼人”梦例(1918b)。]

[255][法国生理学家(1813~1878)。]

[256][本段为1919年所加。]

[257][关于这一点,弗洛伊德在论文《心理玄学对梦理论的一个补充》(1917a)的一个长注中也做了讨论。另见《梦和心灵感应》(1922a)结尾处。]

[258][这个问题在弗洛伊德1925i第一部分中有详细考察。]

[259][1914年增注]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爱德华·冯·哈特曼在这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在讨论艺术创作中的潜意识作用时,爱德华·冯·哈特曼(1890,第1卷,第二篇第五章)清楚地阐述了一条由潜意识目的性观念所支配的联想法则,尽管他没有认识到这一法则的适用范围。他要证明‘任何感性观念的联结,只要不是纯粹的偶然而指向一个明确的结果,就必须有潜意识的帮助’(同上,第1卷,第245页;英译本1884,第1卷,第283页),而且,意识的作用只是激活潜意识,以从无数可能的观念中择其适当者。正是潜意识做出符合目标的适当选择,‘不仅对于感性想象,而且对于抽象思维的观念联想、艺术联想’以及诙谐的制作等,均亦如此[同上,第1卷,第247页;英译本,第1卷,第285页]。因此,(从纯粹联想心理学意义上讲)对不同观念与某一活跃的或被激活的观念之间的联想施加限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这种限制才有可能,即‘人不仅能够不受任何意识目的的支配,而且能不受任何潜意识及心境的影响。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即使一个人在表面上完全放弃自己的思想线索,而任其飘浮,或让自己完全隐于梦幻之中,但他仍然随时可能产生某一主导兴趣、支配性情感或心境,而这一切必然会对他的观念联想施加某种影响。’[同上,第1卷,第246页;英译本,第1卷,第284页]在半意识的梦中,只会出现与当时主要的[潜意识]兴趣相对应的观念。因此,从哈特曼心理学观点来看,对情感和心境影响自由联想系列的强调,证明了精神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波赫里尔斯,1913)——杜普里尔(1885,第107页)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一个人名在我们苦苦思索却想不起来之后,又突然地在毫无线索的条件下浮现脑海。他由此推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发生了一个潜意识的、但并非漫无目的的思维过程,而它的结果又突然地进入意识之中。

[261][关于稽查作用,弗洛伊德在本书其它各处均采用“抵抗的稽查作用”这一说法。关于“抵抗”与“稽查作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后来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第29讲中作了阐释。]

[262]同样,对于梦的内容中出现明显的表现联想,自然也可做此考虑,如第59页所引述的默里的两个梦(Péleriier-pelle;kilramme-Gilolo-Lobelia-Lopez-Lotto)。我从神经症治疗工作中深知何种记忆最倾向于采用这种表现方法,这就是他们翻阅百科全书或字典(就像处于好奇的青春期的人那样)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渴求时的记忆。——[这种例子亦可见于对杜拉第二个梦的分析(弗洛伊德,1905e,第二部分)。]

[263][1909年增注]这两条原则,在刚开始提出来时似乎是最不受欢迎的,但此后被荣格和他的学生在字词联想研究中用做了运用和证实。[荣格,1906——关于“靠机遇”选择数字而产生有效联想的同源主题(第514页以下),一个最有趣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第十二章于1920年增补的一个长注中提出来的。]

[264][《富豪》(第491页)在本书第一遍手稿中,弗洛伊德在这个句子中对这个人名发生了笔误。他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第七章第1节结尾处对这个笔误进行了讨论。]

[265][在1898年2月9日致弗利斯的一封信(弗洛伊德,1950a,信83)中,弗洛伊德写道,在他读过的所有有关梦的文献中,惟有费希纳著作中的这一段是有意义的。]

[266][“Instanzen”,字面译为“instances(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这个词在短语“aCourtofFirstInstances(初审法院)”中的用法。]

[267][“神经传导(Iion)”是一个极为含糊不清的术语,它经常在一种结构意义上使用,指神经在有机体或某一身体部位的解剖分布。弗洛伊德对这个词的使用,往往(当然不是毫无例外地)是指能量传导入某个神经系统,或者(如此处)特别是指传导入一个传出系统——也就是说,是指一个趋向释放的过程。]

[268][布洛伊尔在他与弗洛伊德合著的《癔症研究》(1895年)的第一节关于理论贡献的一个脚注中写道:“反射望远望的镜面可能同时是照相底片。”]

[269][1925年增注]我早就指出过,实际产生的是意识而不是记忆痕迹。参见拙作《关于“神秘的拍纸簿”的说明》(1925a)。[另见《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四章,其中提出同样观点。——此处关于记忆的全部论述,若参照弗洛伊德后期这两个著作,便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从弗洛伊德与弗利斯的通信(弗洛伊德,1950a)来看,他早期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更能说明此处的观点。参见《科学心理学设计》(1895年秋著)第一部分第三节以及信52(写于1896年12月6日)。顺便指出,这封信还含有一个图示,它显然是上述示意图的一个早期形式。信中还出现了这里用来区分各不同系统的字母缩写,这些缩写的英语形式是一目了然的:“Cs”代表“意识”系统,“Pcs”代表“前意识”,“Ucs”代表“潜意识”,“Pcpt”代表“知觉”系统,“Mnem”代表“记忆”系统。]

[271][1914年增注]第一个指出回归因素的是古代的阿尔伯特·马格鲁斯(13世纪的学者)。他说,梦是由“想象”从感性对象的记忆中建构出来的,而且,这一过程的执行方向与清醒生活相反。——霍布斯在《利维坦》(1651,第一部第二章)中写道:“总之,梦与清醒时的想象是相互逆向的。运动在我们清醒时位于这一端,在我们做梦时却位于另一端。”(转引自霭理士,1911,第109页)

[272][特里斯特后面的石灰岩高原。]

[273][1914年增注]不管对压抑理论做何种表述都必须肯定,任一思想的压抑都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一方面受到(意识的稽查作用的)排挤,另一方面又受到(潜意识的)吸引。[1919年增注]参见我有关压抑作用的论文(弗洛伊德,1915a的开头几页)。

[274][本段增于1914年。]

[275][本段增于1919年。]

[276]这些潜意识愿望,与其他所有真正潜意识的、亦即只属于潜意识系统的精神活动一起,共同拥有这种不可毁灭的性质。这些通路早已一劳永逸地被打开,永远不会弃而不用,而且一旦受到潜意识兴奋的重新贯注,便自动地将这些兴奋过程传至释放。打个比方说,它们就像奥德赛的地下鬼魂一样,只要喝了人血就会复活。与此相反,那些依赖于前意识的过程则是可以毁灭的。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正是以这一区别为基础。[参见第577页以下。]

[277][1919年增注]在《心理玄学对梦理论的一个补充》(弗洛伊德,1917d)一文中,我已深入考察了睡眠过程中处支配地位的事物状态以及幻觉的决定条件。

[278][本段及其以下两段均为1919年所加。]

[279][1930年增注]这里可以参照精神分析在后期所发现的“超我”。[参见第476页注2——作为“愿望理论”的例外的一类梦(发生于创伤性神经症),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9)第二章和《精神分析新论》(1933a)第29讲结尾处有所讨论。]

[280][本段及其以下两段为1919年版增注,1930版移入正文。]

[281][参见第17页注。]

[282][弗洛伊德在《梦和心灵感应》(1922a)一文的开头部分,简要地分析了此梦可能具有的心灵感应方面。]

[284][对比喻而言为资本的数量,对梦而言即为精神能量的数值。]

[285][关于“白天残余”在梦的建构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一短篇论文(1913a)中做了特别清晰的概述。]

[286][在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同样用“移情traragung”)这个词,却指一个多少有些不同但也不无关联的心理过程。他最先是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发现这一过程的,即将起先针对,而且现在仍然潜意识地针对着一个幼儿期对象的情感“转移”到一个当前对象上的过程(参见弗洛伊德1905e第四节以及弗洛伊德1915a)。这个词在本书中也出现过这种用法,如第184页和第200页。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第四章中也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此词。]

[287][参见弗洛伊德,1893c,第四节。]

[288][参见上文第64页注。在《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1923b)第二部分结尾处的一个脚注中,提到了这种梦之一例。]

[289][此即《超越快乐原则》(1920g)开头讨论的所谓“恒定性原则”。但在弗洛伊德早期的某些心理学著作中,这一原则已构成一条基本假定,如他死后发表的1892年6月29日的“致约瑟夫·布洛伊尔的信”(弗洛伊德,1941a)。在1895年秋所著的《科学心理学设计》(弗洛伊德,1950a)第一部分第1、2、11、16节中,弗洛伊德已经陈述了本段的全部要旨。参见编者导言,第XV页以下。]

[290][意即有某种事物,在知觉上与“满足体验”相同。]

[291][1919年增注]换句话说,很明显,必然存在着“现实检验”的手段[即检验事物是否为真的手段]。

[292]勒洛林公正地评价了梦的愿望满足活动,他说,梦“不会引起极度的疲劳,也不会因勉强地作漫长而无休止的挣扎而耗尽或破坏所要追求的快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