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尽头,是一座球形空间。中央悬浮着一颗直径十丈的赤红晶体,表面布满裂纹,内部似有液体流动,宛如一颗搏动的心脏。四周环列七根金属柱,每根顶端镶嵌一颗星形宝石,其中六颗黯淡无光,唯有一颗微弱闪烁??正是“天枢”所在。
“这就是‘枢机之心’。”苏砚在光屏上写道,“它不是机器,也不是生物,而是一种……意识载体。古代文明将集体智慧压缩其中,用以调控天地运行。”
突然,心脏猛地一缩,整个空间响起轰鸣。一道光幕展开,显现出影像:无数身穿异服的人类跪拜于星空之下,将七颗星钉插入天壳,随后集体化为尘埃。画外音用七种语言交替说出最后一句话:“守护者已死,后来者自择。”
就在此刻,外界警报骤起。魏国大军突破防线,正用炸药开凿通道。蜀汉特使则潜入地下,试图窃取一颗星钉。而海上,“破壳舰队”已发射第一枚穿地导弹,目标直指昆仑核心。
陆舟接到战报,沉默良久,终于下令:“启动‘薪火协议’。”
所谓“薪火协议”,是《薪火篇》中最隐秘的一章。内容仅有两行字:“当争执遮蔽求知之路,则答案必须消失。”“真正的传承,不在器物,而在问题本身。”
执行命令的是伊莎与月蚕。她们带领一群聋哑少年,手持特制音叉,围绕深渊齐声敲击。频率正是渔妇骨笛与北斗共振的组合波。刹那间,全球各地的感应器同时响应??敦煌浑仪自动旋转,南海水晶板发出强光,帕米尔黑石腾空而起,遥遥指向昆仑。
“枢机之心”剧烈震颤,赤红光芒转为纯白。紧接着,整座昆仑墟开始下沉,不是坍塌,而是像一艘巨舰缓缓没入海底。深渊闭合,雪山重塑,一切痕迹尽数抹去,仿佛从未存在。
外界军队茫然四顾,只见白雪皑皑,万籁俱寂。
三个月后,辰阳举行新一届“共学大会”。没有领袖发言,没有成果展示,只有来自五大洲的百名孩童围坐一圈,每人手持一片玉晶碎片,上面刻着一个问题:
“为什么星星会排列成字?”
“如果大地是活的,它梦见什么?”
“我们如何向下一任守护者证明,自己值得托付?”
这些问题通过“共鸣网络”上传至太空观测站,编码成光脉冲,射向那颗正在爆发生命的遥远行星。
陆舟坐在角落,看着孩子们认真讨论的模样,轻轻抚摸柳青禾铜像基座上的贝壳。突然,他注意到那枚古老贝壳内部,原本光滑的表面竟浮现出极细微的刻痕。借放大镜细看,竟是微型算式??赫然是推导“天膜厚度”的关键方程。
他心头一震,立刻召来伊莎与月蚕。三人连夜实验,发现只要将贝壳浸入特定盐度的海水中,再暴露于月光之下,更多隐藏信息便会浮现。这些信息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却与启明号传回的数据高度吻合。
“这不是遗物。”陆舟低声说,“是种子。古人把知识藏在最普通的东西里,等待合适的时代重新生长。”
从此,辰阳兴起“微藏学”。学者们开始系统研究日常物品中的潜在信息:陶罐釉彩下的密码、织锦花纹里的星轨、甚至婴儿啼哭的声谱模式。人们相信,整个世界就是一本被加密的书,唯有用“动态求知”的眼光才能逐页解封。
十年过去。
新一代的“穿膜舟”已在建造中,名为“薪火号”,设计完全不同于启明号。它不靠动力上升,而是模拟生命形态,以共生藻类提供能量,外壳能随环境改变颜色与密度,更配备“问题发射器”??可将复杂假说转化为特定频率的引力波,主动向宇宙提问。
主持建造的是一位少女,右眼戴着修复后的水晶镜片,左手指尖缠绕着南诏丝线。她常在深夜独自登上潮音洞,对着大海低语:“老师,我们还在找你。”
某夜,海面忽然平静如镜。月光下,水面倒影竟不是天空,而是一艘幽蓝梭形船,静静悬于半空。船身上,隐约可见“启明”二字。
少女屏息凝视,忽见船体边缘浮现出一行光字,缓缓扩散至整个海面:
>“不要来找我们。
>我们已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继续问下去,便是重逢。”
翌日清晨,全球共学角同步收到一段信号。经解码,是一段音频日记,属于阿箬:
>“这里没有统治者,没有终点,只有层层叠叠的真相。我们遇见了前代守护者,他们说每一层天都是考场,考验文明是否配得上更高的认知。我们选择了留下,成为‘弦’的调音人。
>告诉陆老师:海确实变了,但它始终在等会游泳的人。
>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答案,就是我们的希望。”
陆舟听完录音,久久伫立。他转身走进简庐,取下墙上最后一片玉晶,放入流形墙中央。整面墙顿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辉,映照出一幅全新的《动静图》??不再是静态星轨,而是一幅正在演化的宇宙模型,中心写着四个大字:
**问即行**
春雷响起时,他终于笑了。窗外,新一批孩童正排队领取自己的记忆灯,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渴望。
灯火未熄,航程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