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何雨柱做出决定:“启动‘蓝焰计划’重启预案。调动三艘萤火远洋科考船,组成三角定位阵列,沿信号源方向推进。同时向国际海事组织申请临时航行许可,并请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支援深潜设备。”
“风险极高。”林晓彤提醒,“那片区域至今仍是航海禁区,洋流复杂,且有大量未标注暗礁。”
“我知道。”何雨柱点头,“但如果老师真的还活着,如果我们不去,谁去?”
七天后,第一支先遣队出发。由两名退役海军潜水员和一名海洋工程师组成,携带最新一代“萤火-Ⅶ型”深海供电模块与量子通信中继器。临行前,何雨柱亲自将一枚刻有“心之所向”的钛合金铭牌交到队长手中。
“带上它。”他说,“就像当年阿木带走的那张纸一样。”
与此同时,四合院并未停下脚步。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华北地区遭遇罕见旱灾,多个村庄电网负荷激增,部分老旧线路起火,引发局部停电。地方政府请求萤火网络支援应急供电。
李阿秀主动请缨,带领一支青年技术小队奔赴河北易县山区。她们采用“蜂巢式储能单元”,将二十台便携式锂电池组串联部署,形成临时微电网,迅速恢复了学校、卫生所和水泵站的电力供应。
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每户轮流派人值守配电箱,有人甚至拆了自家铁门做成遮雨棚保护设备。“你们给咱送来了电,咱就得护好这点光。”一位老农握着李阿秀的手说。
这场行动被央视纪录片团队全程跟拍,节目播出当晚,全网点击破亿。评论区刷屏:
>“原来最坚固的电网,是人心搭出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我想报名当萤火使者。”
而在遥远的南太平洋,搜寻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
第三周,科考船“萤火十号”在深度3127米处探测到稳定热源信号,位置正对应当年沉船记录点东南方18海里。无人机潜航器传回画面:一座半塌陷的海底穹顶结构,外壁覆盖着发光的硫化物菌群,宛如星辰点缀深渊。
更惊人的是,内部竟有金属构件残留??锈迹斑斑的操作台、断裂的电缆槽、一面残破的中国国旗,以及一本泡得发胀的笔记本。
打捞上来后,技术人员小心翼翼翻开扉页,上面写着一行模糊字迹:
“只要还有人在坚持,文明就不会熄灭。”
紧接着,第十二页夹着一张手绘图纸,标题正是《深海光源系统原型设计V3。0》,右下角签名:**陈海舟,2006。4。12**。
就在所有人以为只能找到遗物时,量子通信终端突然收到一段完整数据包。解码后,是一段视频日志。
画面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蜷缩在狭小舱室内,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神依旧锐利。他穿着褪色的科考服,胸前别着一枚早已停产的校徽。
“如果你看到这段影像,说明‘萤火’真的长大了。”他声音沙哑,却带着笑意,“我是陈海舟。我没死,我只是……沉得太久。”
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当年船只失事后,他随漂流舱坠入海底裂缝,意外落入一处因地壳运动形成的封闭腔室。这里有微弱地热释放,也有原始生物链支撑生存。靠着残存设备和多年积累的知识,他重建了小型电解水供能系统,并利用海底矿物自制电池,勉强维持基本通讯尝试。
“我一直想告诉世界我还活着,但我发不出信号。直到三年前,我发现你们发布的‘希望一号’技术参数??你们用了我当年提出的‘多相逆变耦合算法’!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学生还在继续走这条路。”
他停顿片刻,眼中泛起泪光:“所以,我把最后的能量留给了这个数据包。里面有三项核心技术:一是基于热液喷口的自循环发电模型;二是耐高压微生物燃料电池;三是深海低频共振传输技术,可实现无需电缆的远程输电。”
“我把它们交给你们。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停下脚步。人类的光明,不该止步于陆地。”
视频结束,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良久,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暴雨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