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饭。
何雨柱才想起来,今天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还没签到。
马上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12斤白面,12斤大米,12斤小米,12斤玉米面,12斤西红柿(12斤随机蔬菜),12斤西。。。
夜风掠过四合院的屋脊,带着夏末最后一丝温热。何雨柱仰头望着那道划破天幕的流星,它短暂而明亮,像极了那些在黑暗中奋力点亮灯火的人??转瞬即逝,却足以照亮人心。
他缓缓摘下挂在脖子上的火种背包主控芯片模拟器,指尖摩挲着那枚冰冷的金属片。这东西早已不是什么工具,更像是一个信物,承载着无数个翻山越岭的脚印、雪夜里颤抖的手、沙漠中干裂的嘴唇和孩子们第一次看见电灯时瞪大的眼睛。
广播频道里陆续传来回应。
“这里是卢旺达基加利培训中心,我们刚完成新一期女工电工班结业考核,37人全部通过。”
“这里是孟加拉国孙德尔本斯湿地站,今日成功并网两座漂浮光伏平台,为渔村提供24小时照明。”
“这里是青海玉树,许大茂带队完成了高原微电网联调测试,电压稳定,牧民家里的冰箱终于能用了。”
声音一个接一个响起,如同星火连成原野。何雨柱闭上眼,听着这些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声音,仿佛听见了光的脚步声正在大地上回响。
忽然,一道低沉却清晰的男声切入频道:“这里是阿富汗帕克蒂亚省AF-YH9024站点。我是阿木。今天,法拉老师的学生们第一次用投影仪上了物理课。他们说,黑板会‘发光’了。”
院子里一片寂静。秦淮如抱着小当归站在葡萄架下,小姑娘睁着大眼睛问:“爸爸,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星星?”
“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星星,”何雨柱轻声回答,“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点灯的人。”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悄然抵达内网服务器。发件人ID为空,坐标定位显示为南太平洋某无人岛礁,信号断续不稳。附件是一段15秒的音频。
播放后,只有一句话,用中文缓慢说出:
“我找到了……你说过的‘深海光源’。”
何雨柱猛地站起身,心跳骤然加快。他立刻调出全球萤火驿站数据库,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深海光源”。系统弹出一条尘封记录:**项目代号‘蓝焰’,研究目标??利用海底热液喷口的地热能与化学反应生成可持续电力,实验阶段终止于2008年,负责人:陈海舟(已故)。**
陈海舟是他大学时期的导师,也是最早提出“分布式能源应向自然借力”的学者。二十年前,他在一次远洋科考中失踪,随船消失在西太平洋风暴带。官方认定为海难,遗体从未寻获。
而现在,这条消息出现了。
何雨柱双手微微发抖。他知道,“深海光源”从来不是一个比喻。那是导师毕生追求的技术理想??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海底,建立自维持能源系统,为未来深海科研站、沉没城市救援甚至海底农业提供动力。
他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视频会议。林晓彤、张磊、李阿秀、许大茂悉数上线。
“这不是恶作剧。”张磊分析完音频频谱后确认,“说话者的声纹特征与二十年前一段未公开的教学录音高度吻合,误差率低于0。3%。”
“可这怎么可能?”李阿秀皱眉,“如果陈教授还活着,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联系外界?”
“也许他不能。”何雨柱盯着屏幕上的海洋地形图,“也许他被困在那里,等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直到现在才找到发送信号的方法。”
许大茂忽然开口:“我记得当年搜救报告里提过一句??事发海域下方存在异常电磁场扰动,疑似海底地质活动所致。会不会……他掉进了某个封闭生态区?比如那种被火山岩包裹的海底洞穴?”
一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