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 第202章 把耳朵捡起来把耳朵捡起来 avi(第1页)

第202章 把耳朵捡起来把耳朵捡起来 avi(第1页)

“……”

方盛向来不会受到网上风风雨雨的影响,网上是热闹滔天也好还是沸反盈天也罢,他都不关心。

反正并不会影响到他。

在网上一片热闹时,歇了一上午的方师傅正式上岗进入了导演翻译角色。。。。

孩子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在寂静的山村里荡开一圈圈涟漪。投影仪的光束穿过夜色,映在临时搭起的白布上,那张稚嫩的脸被放大数倍,眼神坚定得不像个十岁出头的孩子。他身后是低矮的木屋,屋檐下挂着几串风干的辣椒和腊肉,一只老黄狗趴在门槛边打盹,尾巴偶尔甩动一下。

小陆盯着屏幕,指尖微微发颤。这不是某部电影的片段,而是“拾遗行动”最新收到的一份投稿??来自云南怒江深处的一个傈僳族寨子。视频名叫《奶奶的火塘》,由五年级学生阿朵用学校捐赠的二手平板拍摄,总时长四十三分钟,没有剪辑,几乎全是一镜到底的记录。

画面里,阿朵的奶奶坐在火塘边,手里捏着一根细竹签,慢慢拨弄炭灰中的土豆。她说话极慢,声音沙哑,讲的是六十年前一场大雪封山的事。那时村里断粮二十多天,她背着三岁的弟弟翻越两座山去邻村求援,中途摔进雪坑,靠啃树皮活了下来。“那时候没人拍我们,”老人抬头看向镜头,眼角皱纹堆叠如沟壑,“现在你拍了,以后就有人知道,我们不是没活过。”

小陆关掉视频,靠进椅背,胸口闷得发疼。他知道这已不再是某个项目或计划能概括的现象??它正在成为一种自发的、不可逆的浪潮。人们不再等待被讲述,而是主动拿起设备,把自己、把亲人、把沉默多年的记忆塞进光影里。他们不追求完美构图,不在乎运镜技巧,甚至不懂什么叫叙事结构,但他们有最原始也最锋利的力量:真实。

手机震动,魏莉莉发来消息:“青海玉树那边刚传来一段footage,一个牧民女儿拍她父亲守墓三十年的故事。她说她爸从没看过电影,但这次他同意让我们放给她看??前提是‘不能把我哭的样子放太大’。”后面附了个笑哭表情。

小陆回了个“好”,随即打开邮箱,将《奶奶的火塘》标记为“A类推荐”,列入下一期“真实之舟?校园巡展”片单。他顺手点开后台数据面板,心跳微滞??过去七十二小时,“拾遗行动”共收到民间投稿两千八百一十六条,其中有效影像素材一千四百零三条,覆盖全国二十八个省份。最远的一条来自新疆塔什库尔干边境哨所,是一名边防战士用执勤间隙拍下的日常:清晨升旗、深夜巡逻、战友间互相缝补破损的棉裤……标题只有两个字:《站着》。

他忽然想起彭树良前些日子说的话:“你以为我们在播种?其实我们只是掀开了盖子。底下早就有火,在地下烧了太久,现在终于冒出了烟。”

窗外雷声隐隐,夏日暴雨将至。城市灯光在云层下泛着昏黄的光晕,像一片漂浮的星河。小陆起身泡了杯茶,水汽氤氲中,电脑提示音再次响起。这次是系统自动推送的舆情简报:

>#普通人也能拍电影#爆款热传,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2亿;

>B站上线“素人导演计划”,首周投稿超五万条;

>教育部拟将“影像叙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试点;

>某头部短视频平台悄悄下架“流量排行榜”,改为“真实指数榜”……

他还没看完,办公室门被人推开。方盛走了进来,肩上还披着高原带来的寒气。他换了身常服,但眉宇间的风霜依旧未褪。

“刚从昆仑山回来,”他坐下,声音低沉,“那位老兵走了。”

小陆一怔。

“肺癌晚期,最后几天还在念叨那场戏。”方盛掏出一张照片递过去,“这是他留给你的。”

照片上是一位瘦削老人躺在病床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前,闭着眼,脸上有种奇异的平静。床头柜上摆着一本翻旧的《解放军文艺》,旁边是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最让人心颤的是墙上贴着的东西??一张《黎明之前》的海报复印件,边缘已经发皱,显然是被人反复摩挲过。而在海报右下角,有用铅笔写的一行小字:“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没倒下。”

“他说,谢谢你让他‘活了一遍’。”方盛嗓音微哑,“他还说,如果以后再拍这样的片子,一定要去找更多像他这样的人。不是为了宣传,是为了不让那些名字彻底消失。”

小陆久久无言,只觉喉头堵得厉害。他想起当初拍摄时,这位老兵坚持不肯接受采访,直到方盛亲自上门三次,才勉强答应出镜十分钟。结果那天他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从七六年边境冲突说到九八年抗洪,再到零八年汶川救援,仿佛要把一辈子压在心底的话全都倒出来。

“他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小陆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没人会记得他曾在一个暴风雪夜里徒步四十公里送药,救下整个哨所的兵。”

“但现在有人记得了。”方盛看着他,“而且越来越多。”

雨开始落下,敲打着玻璃窗,节奏渐密。两人沉默片刻,方盛忽然问:“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小陆打开另一个文档,标题写着《沉默的证人》。

“我想做一部完全由亲历者主讲的口述史合集。不加配乐,不做特效,甚至连字幕都保持手写体原貌。时间跨度从五十年代支边建设,到八十年代知青返城,再到九十年代下岗潮……我们要让那些被时代洪流冲走的人,重新站回岸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