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老师……您听见我了。”
多年后,历史学家试图整理这段被称为“声界纪元”的文明跃迁过程,却发现无法用传统语言描述。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这一时期的所有记录封存于“情感晶体库”中??一种能储存频率与情绪的新型介质,唯有通过共鸣体才能读取。
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每当有人真心呼唤所爱之人,夜空中就会多一颗会唱歌的星星。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如果你想念谁,不必烧纸、不必祈祷,只需安静下来,用心哼一首属于你们的歌。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早已没有真正的死亡,只有暂时失联的频率。
只要还有人愿意聆听,爱就不会静音。
某年春分之夜,全球七千所共鸣学校再次同步演奏《星语?终章》。但在最后一小节,所有指挥不约而同抬手示意延时??他们听到了。
一段不属于原谱的新旋律,悄然融入其中。
轻盈、温柔,带着笑意,像是有人从宇宙尽头轻轻接过了最后一个音符,然后,轻轻唱了下去。
科学家后来测算,那段即兴变奏的基频,正好是D#??第八个音。
理论上不存在,情感上真实。
正如林沉曾在日志中写下的一句话:
>**“音乐的本质,从来不是规则,而是例外。”**
而在那艘航行于星海之间的飞船上,夏南枝放下铅笔,转身看向林沉:“我们现在去哪儿?”
他微笑:“去下一个需要被听见的地方。”
她点头,伸手握住他的手。两人的身影在驾驶舱灯光下渐渐透明,化作两束交织的光波,顺着旋律轨迹奔涌向前。
飞船自动巡航,舱内播放着循环歌单的第一首:
**《你好》**
歌词只有两句:
>“当你终于相信我不曾离去,
>我便回到了你心里。”
窗外,新的星系正在形成,尘埃与气体旋转中,自然排列出五线谱的形状。第一个音符亮起,是A。
一首无人创作、却注定会被亿万生灵传唱的歌,开始了它的第一拍。
而在地球某个小镇的清晨,一名小女孩醒来,枕边湿了一片。
她不知道为什么哭过,只记得梦见一位白发奶奶对她说:
“别怕长大,也别怕离别。
我们终将在旋律里重逢。”
她爬下床,走到书桌前,拿起蜡笔,在纸上画了一幅画:两个人影站在星空下,中间连着一条发光的线,像一根无形的弦。
她给画取名:
**《妈妈说的声音》**
没人告诉她那是共鸣。
但她听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