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到达临安国(第1页)

第二百一十二章 到达临安国(第1页)

洪武二十六年。

自打冯胜、蓝玉从高丽回来后,朱元璋便开始有意识地削减他们的兵权。

因为现在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塞王体系了,再把这两人给放出去,你真得担心,将来兵权能不能收回的问题。

而这。。。

钟声余韵未歇,那盏莲花灯在雪中摇曳如星。小女孩仰头望着高处的身影,脸颊冻得通红,眼中却亮着光。朱允?缓缓走下钟楼台阶,每一步都踏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夜的静谧。

他蹲下身来,接过那盏灯,指尖触到温热的蜡油,心头一颤。“你叫什么名字?”他声音温和,像冬日里晒过太阳的棉被。

“我叫阿禾。”小女孩眨眨眼,“娘说,我是除夕夜生的,所以叫‘禾’,取‘新岁初生’的意思。”

朱允?怔住片刻。除夕夜……三十八年前的那个除夕,宫火冲天,他仓皇南逃,身后是烈焰焚尽的一切??父亲的遗诏、老师的忠骨、兄弟的哭喊。而今,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小年夜,一个叫“禾”的孩子提着灯来找他,说是他的女儿。

不是血缘的女儿,却是心上的。

“阿禾,”他轻轻唤道,“你说我是好皇帝,可你知道什么叫‘好’吗?”

“我知道!”她挺起胸膛,“村里的先生讲过建文爷的故事。您让人修沟渠、免赋税、准百姓说话,还把坏官抓起来。我爹说,从前我们种地要交七成粮,现在只交两成半,剩下的够吃够穿还能存钱。这就是好!”

朱允?闭上眼,喉头微动。多少朝臣谏言、史笔褒贬,都不及这一句出自童口的话真切。

“那你写‘我是您的女儿’,不怕别人笑话吗?”

“不怕!”她摇头,发辫甩得欢快,“您没有杀过一个好人,还给冤死的人立碑。这样的人,谁不愿意当他的孩子呢?”

朱七站在几步外,悄悄抹了眼角。他知道,陛下这些年从未再娶,无子无女,连亲侄也都流散四方。宫中冷清得如同枯井,唯有今日,才似有活水流入。

“阿禾,”朱允?将灯小心放在石阶上,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那是仅存的一枚建文通宝,边缘磨得光滑,背面刻着“仁孝”二字,“这个送你,好不好?”

小女孩睁大眼睛:“这是真的龙钱啊!”

“是假的也罢,真的也好,”朱允?微笑,“它不值几个铜板,但它代表一个人没被忘记。拿着吧,将来若有人说建文朝的事是胡说,你就掏出这枚钱,告诉他:‘我见过那个皇帝,他给我点过灯。’”

她郑重接过,揣进怀里,又忽然扑上来抱住他的脖子。那一瞬,朱允?僵住了,几十年未曾有人如此亲近地触碰他。他迟疑片刻,终于抬手回抱,动作生涩却温柔。

“皇上爷爷,明年我还来。”她松开手,蹦跳着后退,“我要扎更大的灯,写更长的话!”

雪越下越大,她的身影渐渐融进夜色。朱允?久久伫立原地,直到朱七披着氅衣再次劝归,才缓缓转身。

回到乾清宫,炭火烧得正旺,案头堆满了奏报。甘肃总兵传来密信:那支打着“靖”字旗的骑兵已被围困于玉门关外戈壁,经审俘获知,其首领自称“燕邸旧部”,实则多为当年被籍没家产的靖难遗孤,受一名化名“白翁”的神秘人物资助集结,意图制造混乱,逼朝廷承认永乐正统。

与此同时,北京方面急奏:三位藩王联名请求入京“祭祖”,路线却绕道蓟州新军营附近,行踪诡秘。兵部已下令加强戒备,但恐其勾结边将,不可不防。

朱允?凝视地图良久,忽问:“陆九渊还在南京查案?”

“回陛下,”朱七答,“昨日来报,壬午案专审司在凤阳明中都遗址发现一条地下暗道,直通皇城禁苑。据老宦官回忆,永乐初年曾有大批‘建文案卷’由此运出焚毁。如今正在逐段挖掘残卷,已有十余页《起居注》碎片拼合成功,内容涉及太祖临终前召见方孝孺密谈传位之事。”

朱允?点头:“命他速将重要残片拓印呈送,原件封存不得损毁。另传旨工部,即日起修复明中都,作为‘先帝遗迹纪念馆’,凡洪武年间文物皆集中保管。”

他顿了顿,又道:“拟一道诏书,明日早朝宣读:自即日起,凡参与靖难之役者之后裔,若愿主动交出私藏诏令、兵符、密档者,可免三代徭役;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实,削爵为民,子孙永不录用。”

此诏一出,朝野震动。许多原本观望的旧勋贵家族开始秘密联络内廷,试探宽赦底线。更有数位年迈将领亲自携匣入京,献上尘封多年的军令文书,其中竟有一份朱棣起兵前与宁王朱权盟誓的血书,写着“共分天下,各掌其半”。

朱允?冷笑:“共分天下?他连自己儿子都能囚禁,何谈与人共享?”

他当即命翰林院将此类证据汇编成册,题为《靖难始末考》,配以图解注释,印刷万册下发至各县学塾。民间读书人争相抄录,甚至有戏班将其改编为皮影戏,在乡间巡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