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五十四章 黄老之书(第2页)

第三百五十四章 黄老之书(第2页)

台下掌声雷动。就连董翳也难得露出笑意,拍着靳勇肩膀道:“我打了三十年仗,从没见过哪次胜仗比这顿馒头更让我踏实。”

然而,真正的考验仍在前方。

六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在附近游牧部落中爆发。症状为高热、咳血、四肢溃烂,死者往往七日内毙命。消息传来时,已有三个小部落整族覆灭。恐慌迅速蔓延,不少匈奴骑兵开始集结,意图南下抢夺药材与水源。

赵佗立即下令封锁边境,严禁任何外来人员进入营地。但他同时也召集群医商议对策。此时,夫子荆提出一个大胆建议:派遣经过培训的“学生医助”前往疫区边缘施救,条件是由秦军护送,且绝不深入核心区域。

“不行!”靳勇当场反对,“那些孩子才学了几个月医书,连脉象都辨不清,怎能去救人?一旦染病,岂非白白送死?”

“但他们懂得隔离之法。”夫子荆坚持,“知道戴麻布口罩,知道焚烧病人衣物,知道用石灰消毒帐篷。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匈奴血统,语言相通,更容易取得信任。若由秦人医师单独前往,只会被视为入侵者。”

赵佗沉思良久,最终拍板:“准行。但必须严格筛选,仅限十五岁以上、已完成《疾诊论》与《疗伤方》两卷学习者报名。每人配备双倍防护,每日回报病情,若有异常,立即撤回。”

三天后,八名少年医助整装出发,其中包括库尔班。他们背着药箱,骑着矮马,在百名秦军弓弩手护卫下,抵达疫区外围的一座难民营地。那里聚集着数百逃难的妇孺老弱,人人面黄肌瘦,眼中充满恐惧。

起初,当地人拒不开门。直到库尔班用纯正的匈奴语喊出:“我是呼延彻的儿子!我来帮你们治病!”人群才渐渐安静下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这群少年日夜奔走。他们测量体温、分发草药(主要是黄芩、金银花与艾叶煎剂)、指导搭建通风帐篷,并亲手为重症患者清洗伤口。一名十二岁女孩因接触病患不幸感染,幸而发现及时,经猛药救治得以康复。此事传回营地,举营震动。

七月末,疫情终于得到控制。据归来的少年们报告,至少挽救了四百余人性命,另有千余人接受了防疫指导。更令人振奋的是,多个原本敌视秦军的部落首领主动遣使致谢,并表示愿意派遣更多孩童前来学堂就读。

长安方面闻讯,再度降诏嘉奖,赐夫子荆“明德大夫”衔,特许其在边地设立“蒙医学馆”,专授医术与公共卫生之道。同时拨款十万钱,用于扩建学堂与修建简易医院。

赵佗在接旨那日,独自登上贺兰山顶。风吹动他的披风,远处群山起伏,宛如巨龙盘踞。他想起十年前初至此地时,满目皆是烽火狼烟,尸骨遍野;而如今,炊烟袅袅,孩童读书声随风飘荡,耕田之人哼着秦谣,医助背着药箱穿行于村落之间。

他忽然明白,皇帝所谓的“东出令”,从来不只是向西域派遣夫子,而是要在每一寸曾浸透鲜血的土地上,种下文明的根系。这种战争看不见刀光,却比任何战役都更为深远。

回到营地后,他召集全体将士与师生,宣布启动“辩理会”制度。每月朔日,不论身份高低,皆可登台发言,议题不限,唯求公正。首场会议的主题定为:“何为真正的勇士?”

会上,一名十六岁的匈奴少年率先起身:“过去我以为,能杀十人就是勇士。但现在我知道,能让十个人活下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名老兵接着说:“我在战场上砍下过十七颗头颅,可这些年回想起来,没有一颗让我安心。倒是看着这些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才觉得踏实。”

最后,夫子荆登上高台,朗声道:“勇者,不在逞力,而在克己;不在征服他人,而在拯救生命。今日我们在此辩论,不是为了争胜负,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让每一种痛苦都被理解。这才是秦律所说的‘亲民’,这才是天下大同的起点。”

掌声久久不息。

秋去冬来,又一年风雪降临。但这一次,营地上下不再抱怨寒冷。棉衣充足,炭火通明,学堂灯火彻夜不熄。五百卷新书已全部分类入库,孩子们轮流借阅,甚至有人自发组织“夜读会”,互相讲解疑难。

某夜,赵佗巡营至学堂,见库尔班仍在灯下抄写《管子?治国篇》,便问他:“这么晚还不睡?”

少年抬头微笑:“我想把这本书抄完带回草原。等我长大了,我要在那里建一座更大的学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

赵佗怔住,良久才道:“那你希望学堂门口种什么树?”

“槐树。”库尔班毫不犹豫,“因为荆先生说,它叫‘怀来远方’。”

赵佗走出学堂,仰望星空。北斗低垂,银河横贯。他忽然觉得,这场漫长的戍边生涯,或许并非命运的放逐,而是一次静默的播种。

他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战火燃起,也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否真的能改变草原的命运。但他知道,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已经悄然改写了历史的某种可能。

就像那棵槐树,虽尚幼小,根却已深扎于这片土地之中。

待春风再起,必将枝繁叶茂,荫蔽四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