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他在朋友圈发了出来:
>**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办声音节。**
>**我说,因为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声音。**
>**后来我发现,我只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而现在,我想告诉所有人:**
>**也许你也不被理解,也许你走得慢,也许你觉得孤独。**
>**但只要你还在努力发出一点动静,**
>**这个世界,总会有人为你停下脚步,用心去听。**
开幕式当天,五千名观众涌入校园。有听障家庭,有普通市民,也有特地赶来的外国使节。入场时,每位嘉宾都收到一副特制眼镜??镜片能将声音转化为流动色彩。
仪式开始前,全场灯光熄灭。一束光打在舞台中央,小满缓缓走出,身穿白色长裙,胸前仍是那只穿越樱花的纸鸟。
她没有说话,而是用手语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一只不会鸣叫的小鸟,如何用翅膀拍打出节奏,最终引来整片森林的共鸣。
手语翻译同步投射在巨幕上,配合着背景音乐,美得令人窒息。
当她说完最后一句“**寂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全场寂静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摘下眼镜,发现镜片早已被泪水模糊。
紧接着,阿岩带领乐队登场,开启“全感官音乐会”。第一首便是《她说》交响版。随着鼓点响起,地面开始微微震动,灯光如潮水般涌动,孩子们脱掉鞋子,赤脚站在舞台上,感受音符在脚心跳动。
一位八岁的小听障女孩第一次“听”到音乐,突然蹲下抱住地板,嚎啕大哭。她的母亲跪在一旁,不停抚摸她的背,自己也泣不成声。
节目过半,最令人震撼的一幕上演。
舞台上方缓缓降下一幅百米长卷,上面全是全国各地孩子寄来的“声音画”??有人画了妈妈唱歌时的嘴型,有人说爸爸的脚步声是“咚咚的红色圆圈”,还有一个孩子写道:“姐姐笑的时候,我听见了金色的铃铛。”
小满走上前,拿起一支荧光笔,在画卷末端添上一行字:
>**我的声音,曾碎成千万片,**
>**是你们,一片一片帮我捡了回来。**
那一刻,无数观众举起手机,打开闪光灯,如同星海倒映人间。
活动结束后,教育部特派工作组进驻基地,宣布将“声音节”列为年度国家级公益品牌,三年内推广至三十个城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发来贺函,称其为“人类共情能力的一次伟大实践”。
而小满,依旧每天画画、练声、上学。
只是现在,她的书包里多了一个小本子,封面上写着:“未来计划”。
某日放学路上,山果突然问她:“姐姐,你会一直陪着我吗?”
小满停下脚步,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然后慢慢打出一串手语:
**我会陪你长大。**
**等你也能飞翔时,我就去帮下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
**就像曾经有人牵着我的手那样。**
山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扑进她怀里。
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对并肩生长的树。
当晚,沈知远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我是周维衡。下周我会带几位听障儿童来基地参观。如果可以,请让小满教他们折一只纸鸟。”
他看完,笑了笑,回了一个字:“好。”
窗外,月光温柔洒落,铃铛小径轻响,仿佛在低语:
你看,光真的会追上那些坚持行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