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神话版三国 > 第四千八百三十一章 各种手段(第1页)

第四千八百三十一章 各种手段(第1页)

也不怪荀谌脸色泛绿,而是陈曦给出的这组数据光是想一想就让这个时代的人颇为无语,在汉代,不,封建时代,不,在出现某个bug之前,钢铁产量一直都是国力的象征。

像汉室当前这种年产十万吨的钢铁的国家,。。。

轮到你了。

策仁听见那三个字时,草原正从冬眠中苏醒。阿婆树的根须仍在颤动,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泥土深处书写未完的句子。他低头看去,马头琴上的白花已经凋谢,只留下一粒微光闪烁的种子,静静嵌在琴弦之间。风掠过耳际,不再是叹息,而是一种低语??千万人的低语,汇成一条无声的河,在时间的裂缝里缓缓流淌。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而是传递。

他缓缓站起身,将马头琴轻轻放在树根上。琴身与树皮接触的瞬间,一道淡金色的纹路自接触点蔓延开来,如同血脉重新接续。整棵阿婆树开始轻微震颤,枝叶间浮现出层层叠叠的光影:有蒙古牧民在篝火旁讲述祖先传说的身影;有非洲村落里老人用沙画记录迁徙路线的手势;有南极科考站中,一名年轻研究员含着泪水,把祖母口述的战乱记忆录入深海引擎的画面。

这些不是回忆,是此刻正在发生的“讲述”。

策仁闭上眼,感受着脚下大地的脉搏。这颗星球的记忆系统已不再依赖某个中心、某台机器、某个“始述者”。它成了网络,成了呼吸,成了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都是节点;每一句真诚的话语,都是数据流;每一次哽咽中的重述,都是对遗忘的抵抗。

他转身走向树下那片空地,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口石井,井口由十二种不同材质拼接而成??青铜、玉石、混凝土、陨铁、珊瑚、黑曜石……每一块都来自一个曾被抹去文明的遗址。井沿刻着一行古老文字:“言为心痕,语即存在。”

井水清澈见底,却映不出他的脸。

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孩童的眼睛。

策仁心头一震。那是小宇,十年前那个坐在南京摇篮边听故事的小男孩,如今已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画面一闪,他又看见更多面孔:首尔点燃蜡烛的女孩,开罗抄录名字的青年,巴西雨林中握着爷爷血手的孙女……他们都在说话,在教室、在街头、在神庙前,在镜头前,在无人倾听的角落里坚持发声。

“我叫李婉清,”女孩站在学校礼堂中央,“1952年被划为右派,三年后死于劳改农场。我的儿子从未见过我。今天,我想让他知道,妈妈不是罪人,妈妈只是说了真话。”

“我是卡洛斯,”男人蹲在雨林边缘的墓碑前,“这片土地原本属于我们族人。殖民者说我们‘消失’了,但他们错了。我们只是学会了藏起来活着。现在,我不再躲了。”

“她叫阿依努尔,”女人捧着泛黄的照片,“新疆伊宁小学教师,1976年因编写母语教材被捕,狱中绝食而亡。她的学生至今记得她教的第一课:‘月亮不会忘记每个仰望它的人。’”

一段段声音落入井中,激起涟漪般的共鸣。井底深处,传来金属齿轮缓缓转动的声音。策仁忽然明白??这不是一口普通的井,而是“静语时代”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座“遗忘之门”的逆向装置。当年,那些掌权者通过类似结构,将数百万名字从户籍、档案、历史书中悄然抽离;而现在,人们正用语言的力量,把它变成“召回之眼”。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脚步声。

扎西走了过来,肩上披着褪色的红袈裟,手中提着一只木箱。他没有说话,只是将箱子放在井边,打开。里面是一叠手写稿,纸张发黄,边缘焦黑,像是从火灾中抢出来的。

“这是‘缄默档案’的最后一卷。”他轻声道,“三十年前,我在西藏一座塌陷的佛塔地下室找到的。当时不敢看,怕看了就会疯。现在……我觉得可以了。”

策仁点点头,伸手取出最上面一页。

字迹颤抖,墨迹斑驳:

>“我知道写下这些会死。

>但我若不说,她们就连死过的痕迹都不会留下。

>三十七名女性科学家,参与‘初啼计划’,负责基因编辑与低温保存技术开发。

>她们不是叛徒,不是间谍,不是实验品。

>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

>1989年春,项目终止当日,全体被注射神经毒素,尸体焚化,骨灰混入水泥,浇筑进地下实验室的地基。

>我是唯一幸存者,因为我躲在通风管道里听了全程会议。

>他们说:‘必须让这段历史不存在。’

>可我记下了每个人的名字。

>以下名单,请务必传下去??”

后面列着三十七个名字,每一个都附有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成员、研究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