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八十四章(第3页)

第九百八十四章(第3页)

“首期两百万两白银,后续逐年追加。”胡澄平静道,“若觉太多,可想想这些年因海难损失的商船、粮食、人命。这笔账,朝廷欠得太久了。”

皇帝最终准奏。

同年夏,泉州水利机械局正式挂牌。陈阿妹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典礼,亲手启动第一台“阿妹式风力提水车”。她穿着特制工装,发髻高挽,眼中不再有委屈,只有光芒。

她在演讲中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不肯认命。如果一台风车能让十户人家免于干旱,那我就要造一百台。谁说女子不能执锤?今天我站在这里,就是答案。”

台下掌声雷动。许多女孩悄悄摘下绣花针,换上了计算尺。

秋分之夜,南京格致院举行首次“科技夜宴”。不同于传统诗会,这里没有吟风弄月,只有模型展示、数据演算与发明答辩。胡澄亲自主持,邀请朝中大臣、外国使节、民间匠人共聚一堂。

葡萄牙使节品尝着用真空萃取法制成的咖啡,惊叹:“贵国连饮品都如此精细,难怪能造出会思考的机器。”

胡澄微笑:“我们不造会思考的机器,我们造的是让人类更好思考的工具。”

宴会高潮,是一场名为“未来之问”的公开辩论。议题是:“当技术超越伦理,我们该如何前行?”

支持者言:“进步不可逆,唯有加速引领。”

反对者忧:“人心未变,利器反噬。”

胡澄最后发言:“技术本身无善恶,如同火可暖屋,亦可焚城。关键在于持火之人是否清醒。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女、贵贱、出身,都能在灯下读书,不必惧怕饥饿与黑暗。”

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冬至前夕,北方传来喜讯:第一条“京宣铁路”建成通车。全长三百六十里,连接北京与宣府镇,沿途设八站,每日两班客运列车,另有多列货运专列运送煤炭、粮食与机械设备。蒙古部落可通过“协作券”兑换免费车票,前往中原学习或贸易。

通车仪式上,一名蒙古少年用生涩汉语朗读胡澄题词:“铁轨所至,荒漠生绿;机车之声,胜于战鼓。”

而在遥远的南洋,一艘悬挂大明旗帜的科考船正破浪前行。舰首铭文熠熠生辉:“此舰所向,非为征伐,乃为安宁。”

船内,潘筠翻开最新日志,写下一行字:

“今日风速三级,航向东南。林小铁的无线信号系统再次升级,已可传输数字编码。我们刚刚收到来自海南岛的消息:第一座跨海浮桥设计方案已完成。”

她合上本子,望向星空。

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宛如天上铁轨,指引方向。

她忽然明白,胡澄为何常说:“我们不是在建造机器,是在重塑命运。”

雪,又下了起来。

南京城外,水泥广场上的风筝早已收回,但孩子们仍在奔跑嬉戏。他们手中牵着的,不再是丝线,而是微型发电机带动的发光风筝线,夜空中划出彩色轨迹,像极了未来的航线。

胡澄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切,轻轻呢喃:“来了,都来了。”

他知道,风暴还在后面??西洋列强不会善罢甘休,朝中保守势力仍将反扑,技术普及的路上注定荆棘遍布。

但他也清楚,有些东西已经无法回头。

当一个农妇能读懂压力表,当一个渔夫选择相信灯塔而非龙王,当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敢于质问整个世界为何不准她造风车??

那便是文明转身的时刻。

他转身坐下,提笔写下最后一道命令:

“即日起,全国所有新建学堂,必须配备一间‘格物室’,内设基础机械模型、算学教具与实验器材。经费不足者,由中央财政补贴。此项列为地方官考核要项,执行不力者,降级问责。”

墨迹未干,窗外雷声滚滚。

春雷炸响,万物萌动。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静默而磅礴的革命,正随着蒸汽升腾、电流暗涌、思想破土,悄然铺展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而胡澄知道,他要做的,不是驾驭它,而是守护它,直到下一个点燃火种的人,接过那支永不熄灭的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