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技术。”他说。
“你懂人心。”林昭答,“这就够了。”
项目启动当天,第一位参与者是一位98岁的纳西族东巴祭司。他戴着老花镜,颤抖的手指按在录音键上,用母语讲述了关于洪水与重生的古老传说。录制完毕,技术人员问他是否需要校对,老人摇摇头:“我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的。你们把它记下来,比我烧香拜佛还重要。”
这一幕被全程记录,上传至“中华口述遗产库”,编号ZG-KS-20250320-01。系统自动生成双语字幕,并关联相关民俗研究论文与地理志资料,形成多维知识图谱。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一场看似无关的事件悄然发生。一家知名科技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突然落泪:“我儿子今年十岁,上周回家问我:‘爸爸,你们公司是不是在偷偷收集别人说话的声音?’我说不是,他拿出手机给我看‘清源’上的曝光帖……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原来,该公司旗下一款智能音箱长期默认开启语音监听功能,虽声称“仅用于优化服务”,但从未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用途。帖子曝光后,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该公司被迫召开发布会,宣布全面整改,并接入“清源?物联网语音授权认证系统”,实现每一次录音前的双重确认与区块链留痕。
“这不是惩罚,是救赎。”周望得知此事后,在内部会议上说道,“当一家企业愿意把控制权交还给用户,它才真正配得上‘智能’二字。”
春天深入大地,万物复苏。玉树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信源课”。老师没有讲课,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只雪豹悄无声息地穿过林间,红外相机捕捉到它的身影,同时记录下环境音??风声、鸟鸣、远处溪流。接着,同一段影像被人为剪辑:雪豹扑向镜头,背景配上惊悚音乐,字幕写着“野生动物袭击村庄”。
“哪个是真的?”老师问。
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要看元数据!”“要查拍摄时间和地点!”“还要看有没有其他摄像头佐证!”
最后,一名小男孩举手说:“我觉得……真正的危险,不是雪豹,而是那个故意吓唬人的剪辑师。”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热烈掌声。
当天下午,周望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是一名内蒙古的牧民妇女,汉语不太流利,断断续续地说:“我家女儿……去年车祸走了。有人在网上说她是酒驾,还发了假聊天记录。我能……能用你们那个‘清源’证明她清白吗?”
周望立刻协调法务与技术团队介入。他们调取了事发当晚的行车记录仪数据、医院急救日志、目击者通话记录,并通过时间戳比对还原完整时间线。最终生成一份权威认证报告,附带防伪二维码与全球可验真链接。
报告发布的第七分钟,造谣账号主动删除内容并道歉。第十五分钟,原贴转发量最高的博主公开发文纠正:“我错了。我没有核实就传播,伤害了一个死去的女孩和她的家人。”
周望将这份报告命名为“静默者的辩护书”,归档于“清源正义计划”特别案例库。她在备注栏写下:“每一个逝去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夜深人静,她再次打开“心情快照”,这一次,她说:“今天,我听见了一个母亲的哭声。它不该淹没在谎言里。”
系统自动生成标签:2025年4月5日22:13,青海省玉树州,情绪识别结果??悲悯、坚定。
窗外,春雨淅沥,打湿了屋檐下的风铃。远处山坡上,经幡在雨中猎猎作响,仿佛无数双手在黑暗中相互呼唤。
几天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来访,提出合作意向:将“清源校园版”适配为全球青少年数字权益保护平台试点版本。对方说:“你们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不是教孩子防范世界,而是帮他们建立与世界的诚实对话。”
周望笑着摇头:“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支笔,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故事。”
项目签约当天,玉树小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孩子们手持打印出来的“人生信证”二维码,齐声朗读誓词:“我承诺,不说谎,不盲从,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心判断。”
国旗升起那一刻,全校师生集体打开“心情快照”,录制下此情此景。系统自动合成一段三维时空档案,命名为“2025?玉树晨光”,永久上链。
当晚,周望收到阿不都热合曼的第二封信。这一次,是手写的明信片,寄自乌鲁木齐。背面贴着一张照片:他和儿子站在“原声锚定计划”服务点门口,两人并肩微笑,手里举着刚领取的认证证书。
正面只有一句话:
>“我们终于可以说同一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