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没有人提这件事。
大家照常吃饭、聊天、哄孩子睡觉。直到深夜,小禾独自回到厨房。
她打开吐司机,放入一片面包,按下开关。
蓝光亮起。
“叮。”
取出,切开。
空白。
她将面包举到月光下,轻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们。”
然后,她一口一口吃掉它,连焦边都没剩下。
第二天,回收车来了。
工人们小心翼翼拆下机器,装进木箱。临行前,负责人递给小禾一张清单,让她签字确认。
她签完,抬头问:“这些旧电器……最后会怎么处理?”
“大部分销毁。”那人说,“少数捐给偏远地区学校。”
小禾点点头,没再多问。
傍晚,夕阳西沉。
她坐在银杏树下,望着空荡荡的厨房角落,忽然觉得心里也少了块什么。
就在这时,陈阳骑着摩托冲回来,满脸激动:“快看!快看新闻!”
他打开平板,播放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非洲某个贫民窟的小学教室。几个孩子围着一台锈迹斑斑的吐司机,兴奋地往里塞面包。
老师用当地语言讲解:“这是从中国南山镇送来的礼物,据说它能让人心连在一起。”
面包弹出。
一个男孩切开,大声念出里面浮现的痕迹??虽然什么都没有,但他笑着说:“它告诉我,有人记得我。”
镜头拉远,屋顶上挂着一块手写的牌子:
**“南山分部?第1号共感站”**
小禾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原来,有些东西从来不靠电力运行。
它靠相信的人传递,靠等待的人守护,靠每一个明知可能得不到回应,仍愿意说出“你好吗”的瞬间活着。
多年后,当历史学家试图追溯“人类情感复兴运动”的起点,他们会发现无数模糊的线索:
一场无声集会,
一段神秘音频,
一台烧焦的笔记本,
还有一片永远空白的吐司。
但最动人的记载,出自西伯利亚那位聋哑少女的日记本??她用图画记录下一生中最温暖的时刻:
**一个穿蓝衬衫的男人站在麦田边,朝她挥手。**
**她不懂语言。**
**但她知道,那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