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该有这样的生态参数。”徐岩盯着数据屏,“像是……有个活的东西在呼吸。”
话音未落,前方黑暗中忽然亮起一点金光。
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成千上万点光芒次第浮现,如同星辰降落在海底。那是整座古城的照明系统,在沉寂数千年之后,因他们的靠近而重新苏醒。
潜水器缓缓降落在主广场。透过玻璃,他们看清了那块石碑??高达五米,材质似玉非石,表面布满裂纹,却依旧挺立。碑文清晰可见:
>“吾等立誓:以耳代刀,以歌代令,
>与地同息,与民共生。
>若背此约,城陷深渊;
>若守此心,光永不熄。”
林小满颤抖着手取出铜牌,轻轻贴在碑面裂缝处。刹那间,整座城市震动起来,石板错动,机关开启。地面中央缓缓升起一座圆台,台上摆放着三件物品:一支断裂的竹笛、一本残破的手稿、还有一枚与陈默手中几乎一模一样的黑音种??只是这一枚,散发着柔和的金光。
“这是……传承之匣。”林小满哽咽道,“宋檀的老师留下的。”
他们按照提示,三人并肩站立,手牵手围住圆台。林小满吹响祖母的竹笛,陈默诵读根谱誓词,徐岩则将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土壤样本倒入凹槽。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那枚金色音种猛然腾空,悬于半空,分裂成九道光流,射向城市四周的十二根巨柱。
每一根柱子内部都浮现出一幅画面:不同年代的人类群体跪伏于地,倾听大地之声;有人用骨笛演奏,有人以鼓点传递讯息,有人在岩壁上刻画星图与根系交织的图案。这些文明跨越时空,却共享同一个信念??**倾听即尊重,共鸣即和平**。
“原来‘共耕’不是现代发明。”陈默望着光影喃喃道,“它是被遗忘的古老传统。”
就在此时,海底再次震动。一道裂缝在广场边缘裂开,涌出温暖水流。从中浮现出一具石棺,棺盖自动滑开,里面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遗骸,身穿麻布长袍,胸前佩戴一枚与铜牌图案相同的徽章。她的面容安详,右手食指微微抬起,指向天空。
林小满跪下,泪水滑落:“您就是第一位根谱师,是不是?”
无人回答,但整个空间响起了一声极轻的叹息,像是风吹过山谷,又像母亲的呢喃。
他们没有带走任何实物,只录下了全部影像资料,并将一枚复制版音种埋入城市中心,作为连接共耕线的新节点。返程途中,林小满一直沉默地看着窗外漆黑的海水。
“你说,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她终于开口。
“因为我们愿意听。”陈默握住她的手,“也因为宋檀一直在等有人继续走下去。”
三个月后,联合国特别会议召开。“全球生态共鸣联盟”正式扩容至四十三国,新增“深海共振计划”,旨在探索并修复全球范围内的沉没文明遗址。中国率先公开第九十七号穴的发现,并提议建立“记忆之海”数据库,收录所有通过共鸣获得的信息。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现象:埃及沙漠中一夜之间浮现古代祭坛图案;秘鲁高原上的纳斯卡线条开始发光;北极冰层下传出规律性低频振动,经分析竟与《引魂谣》第七章节完全吻合。
而在青山坳的共鸣塔内,每逢月圆之夜,播放的“回声之歌”多了一段新旋律??温柔、悠远,带着海水的咸味与远古的祝福。孩子们说,这次的声音像个奶奶在讲故事。
某天夜里,陈默独自来到塔前。他仰头望着那流转的光晕,忽然听见身后脚步声。
是林小满,怀里抱着一本新编的教材,《深海根谱?初章》。
“下一个目标,已经出现了。”她说,把书递给他。
翻开第一页,是一张卫星热感图,显示太平洋某处海域存在异常能量聚集。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
>“第九十八号穴,位置:马里亚纳海沟西侧海岭,
>那里埋藏着第一声‘对不起’。”
陈默合上书,笑了笑:“走吧,别让大地等太久。”
海风拂过山岗,吹动屋檐下的铜铃,叮咚作响。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轻轻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