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明末:我崇禎摆烂怎么了?! > 第237章 大明顺风快递(第2页)

第237章 大明顺风快递(第2页)

但是京城的粮食保有量,朱由检一直都很重视,只要京城的存粮低於一千万石,他就手脚发凉、气喘心慌、睡不著觉。

並且从经济角度来说,从京师陆运粮食去辽东也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而且如今的辽南、辽西並没有在陆地上连成一块,中间的三岔河、大凌河之间的几百里地区依旧被建奴所占据著,於是朱由检就想起了老朱当初的旧事。

洪武初年,辽东的局势可能比现在还要严峻,只是当时的明军太猛了,当初傍海道,也就是如今关锦寧防线所在的区域还没有形成,从陆地上去辽东必须跨越漠南蒙古地区,需要跨越燕山,走当年曹操討伐乌桓、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时走的卢龙道。

而老朱收復辽东就是从辽南开始的,通过登辽海道,直接从山东浮海登陆,但山东並不是一个优秀的產粮区,创业初期的辽东都司一穷二白,什么都需要依靠兄弟省份的支援,而当时辽东的军粮则是直接从方里之外的江南调取的。

其实海运之间亦有差別,同样的目的地,不同的航道之间的运力、速度可以相差十几倍!在探索时期,人们习惯沿著海岸线航行,这样不容易迷失,也方便补给。

沿海所走过的海域,由於沿岸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以及深度比较浅,所以通常顏色偏黄,被称之为黄海。

由於水浅,在黄海航行的船只通常是平底的,並且吃水不能太深,这就极大影响了船只的载重能力。沿沙行驶,潮涨行船,潮落拋泊,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率。

更大的麻烦是,我国东部沿海常年受到寒流影响,这条中国沿岸寒流从北向南永不停歇,所以南粮北运是要逆流而上的。

如果到了冬天,北风呼啸,更是难上加难,就算硬帆船有切风航行的能力,那速度也是非常感人的!

如今已经临近年节了,刘家港水域已经挤满了泊船,装载粮食,蓄势待发,他们的目標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內,完成从长江口到辽南或者直沽口岸的一次往返,爭取赶在明年的元宵节前返回江南。

歷史在螺旋,而大明像是掉进了滚筒洗衣机,都快螺旋进下水道了,由於海禁政策的实施,大明的海上力量、航海技术都经歷了大倒退。

甚至就连郑芝龙的运粮队,走的也只是沿岸的初级航线,每年最多往返两三趟,每年运送二百万石粮食,运量甚至还比不上漕运!

这一次的运粮队並非出自郑芝龙一家,而是登莱水师、浙江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以及郑芝龙名义上的东番水师组成的庞大航队。

这支舰队的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六百条船,准备一次性运送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其中二十万石入山东作賑灾粮,一百万石则送往辽南。

登莱、闽浙水师的三百条船从苏州太仓提了四十万石粮食离港,自刘家港开洋后,最初的这段路程,船队的航行速度並不快。

在长江出海口,即是有名的万里长滩,这里泥沙淤积、险滩密布,船只只能小心翼翼地航行,

白天行船,晚上休息。

从万里长滩出来,便是海阔天空,闽浙舰队在此追上了停泊等候了大半天的广东水师,但他们並没有立即出发,因为绝对主力郑家水师还没有到。

又过了一夜,沈寿岳在望远镜的镜片里发现了郑芝龙水师的踪跡,而他们是从遥远的占城跑回来的!

南北半球季风是相反的,冬季正是南洋船队返航大明的时候,一般这时候郑芝龙等人会先在福建或者东番滯留两三个月,等到初春南风起,再往大明北方运粮,但是这次皇帝催得紧,只能尝试在冬天航行了。

五支船队碰面,各自出动的都不是各自水师的主力,带头的自然也不是各自的总兵官。福建水师由参將沈寿岳带领,郑芝龙的船队依旧是郑彩来带,广东水师则是一位姓黄的参將,他们这几位中层將领之间的关係反倒是非常的融洽。

郑彩早有弃郑投明之心,广东人吃福建人,但人家沈寿岳又不是福建本地的,而且他们沈家嫁了个女儿给皇帝,皇帝贪財好色之名天下皆知,不得赶著过来討好一下么?!

他们这些中层的將领之间又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衝突,要勾心斗角那也是上面的事情,跟他们没太大关係。

黄参將不太守规矩,居然在船上私带了美酒,说是什么自家酿的,不怎么醉人,结果大家喝了两碗,还没怎么夹菜,只是被海风一吹,就倒得七零八落、不省人事了。

“不好,这酒里面有蒙汗药!”这是沈寿岳扒拉著桌沿说的最后一句话。

“丟!这么不禁得饮!”黄参將懊恼地搔著头髮。

“哦豁,表哥你死定了,又闯祸了!上次你军营醉酒被罚来运粮,这次要是让总督大人知道的话·——”

“闭嘴!你不说,我不说,袁崇焕那廝怎么会知道?你小子不会要告发我吧!”黄参將將拳头捏得啪响。

“表哥你是知道我的,袁总督那边我是不会去说,只是表嫂如果知道你又酗酒的话,真不知她得多伤心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