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大明顺风快递
崇禎三年,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计两千九百四十三万石。
其中,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石,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石,嘉兴府一百三十万七千石,“州府五十五万贰仟石。
江南地区以仅仅占全国百分之六的耕地面积,缴纳了整个国家將近百分之二十的税粮,这就是为什么江南人常常抱怨朝廷不公,对江南课以重税的直接原因。
然而,这些抱怨的人却隱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江南的田地有六成以上都是官田,
在部分地区,如松江府,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恐怖的八成五以上!
这些官田是老朱弄来的,老朱心眼小,毗必报,当年江南是张士诚的地盘,他打败老张以后,没收了当地豪强地主跟百姓的田地用作官田。
而官田是不需要常例来制定税额的,因为官田已经將田租和田税合併了,以至於官田税收每亩最多可以收到三石,总税率直逼九成。
所以朱由检弄的公田,其实並不是拍脑袋想出来,而是有跡可循的,但他的公田与官田其实还是有著细微但本质的区別的官田属於官府,这个官府可以是朝廷,也可以是地方上的,所以就会经常出现地方財政紧缺,
比如嘉靖抗倭时期需要紧急凑一笔军费的时候,官府就把田地给典当了,说是只出租使用权,但租著租著就收不回来了;
又或者官商勾结,知府县令偏要选个天灾人祸的时节,以低价格將这些田地给典卖出去,然后私下里收回扣。
最典型的就是大明首辅徐阶,他本人和他的家族侵占官田八万亩,但这还不是最恶劣的,最恶劣的是他带头以后,其他各级官员也有样学样,都开始了想方设法地窃取官田!
甚至最后在海瑞的步步紧逼之下,徐家也只是不情不愿地清退了二万亩官田而已,这田还是其中最下等的那种。
从洪武年间到如今,全国的官田大概减少了一半,大量的官田被偷偷转化成民田,这是大量国家资產以及赋税的流失。
其实从法律上来讲,官田也拥有不许私自典卖的属性,但耐不住地方官打擦边球,胆子更大的直接篡改数据,更改土地属性。
有时候朱由检的绝望就是这样来的,每当想到一个似乎很不错的点子,自以为带来了后世的智慧,但总是会在故纸堆里面发现前人早就那样干了。
只是再好的政策也挡不住岁月的锈蚀,再严密的法律也能被钻出个漏洞来,而且你说法律,有的人就应该窃笑了。
公田从属性上比原来的官田更高一阶,不属於官府,不属於皇帝,而是属於整个国家这样的抽象概念,在买卖方面直接锁死,不管什么私自不私自的,反正这田谁也不允许买卖。
在如今,正处於制度设立之初,效果还是很喜人的,试点又是摆在了皇城脚下,监管相对比较方便,但谁知道过个几十年会不会被某些败家仔给卖掉呢?以己度人,朱由检自己也不太听老朱的祖训啊。
其实保守派反感改革是有缘故的,一成不变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变革往往会成为钻空子的藉口,谁也不知道改革能不能成功,也看不清改革者到底是为了国家富强,还是为了谋求私利,將改革当成爭权夺利、打击异已的工具。
苏州太仓储存著江浙一带的秋粮食,號称“天下之仓,此为最盛”,太仓附近的刘家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元代海运漕粮也由此出海。
十二月中旬,年关將近,此时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京杭大运河自然也被冻结了。崇禎三年、四年的旱灾相对缓解,但雪灾却有加重的跡象,最难熬的是如今尚且立足未稳的辽南地区。
建奴的大溃败引发了连锁反应,他们为了弥补战爭的损失,加强了对內剥削,辽东境內有十几万的汉民不堪忍受这种欺压,於是选择了南逃,同时,逃向辽南的还包括了朝鲜的百姓,他们被欺负得更惨!
这一切原本就在袁可立的计划之內,內附的百姓可以为耕地荒废严重的辽南提供大量的人力,
也可以就地募兵作为兵员补充。
耕战体系,自给自足,本来是一个很完美的策略,但在辽南自循环还没有形成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些超负荷运转了。
崇禎三年,朝廷已经给辽南填进去了一百万石粮食,但还是远远不够,如今辽南四州的人口已经快突破百万眾了,真的是恐怖如斯!
这百万人口对於朝廷是巨大的负担,但同时也意味著,如果能够稳住辽南的局势,將意味著朝廷在辽东有了一百多万的人口,足够爆兵十万的恐怖实力。
到时候与辽西关寧军发动钳形攻势,组建合兵二十万眾攻辽,收復辽东、覆灭建奴、犁庭扫穴,將不再是虚无縹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