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的意见对天后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虽然武安觉得自己的主张有些儿戏,但朝廷方面的外交文书居然下午就已经全部准备好,足足有二三十份,其中包含著册封“公侯伯男”之类爵位的大唐官方认证书。
如果你在辽西或是辽东,如果你不属於大唐的朝廷直辖统治序列,如果你是外族。。。。。。那么恭喜你,你即將成为大唐治下的一员,你的家乡將会受到大唐安东都护府的直接保护。
这么好的待遇,你还在等什么,隔壁家的突厥人都要馋哭了!
简单来说,就是享有纳税和被驻军的义务。
歷史上唐中宗时期的將领张仁愿()曾经在漠北修筑过三座受降城以及成百上千的烽堡,牢牢钉在突厥人南下掠夺的必经之路上,將漠北漠南划分两个区域。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终唐一代,朝廷始终能依靠张仁愿建立的这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保留整个河套地区。
辽西之地其实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或者更狠一点,利用各种宗教经文和一些经济手段,將整个辽西之地从精神到物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阉割,最后再同化个几十年。
就算胡民口头上还喊著长生天,但他们的身体会很诚实的跪伏在唐人的旗帜面前。
而且这还是最坏的预估。
正常来讲,很多胡人本来就是“唐吹”或是精唐分子,以成为唐人为荣,接受唐人的文化,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朝堂上很多人的视线都只停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那是因为他们的家业是真的够吃够用多少辈人了,这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只停留在守成的范畴內,毕竟都这么大家业了,何必要去拼?
你能给出的大部分赏赐,在我面前也就是三瓜俩枣。
虽然武安还有心继续调教一下河西,只可惜朝廷很多人都不会把事情做的很细,就算是武安先前的一部分政令,也很容易在私底下被一些人改造成適合他们盈利的框架。
这么做的缺点就是,胡人尝够了大棒,却没吃到萝卜,边关一带的烽火迟早还会再烧起来。
“大王,这是漠北一带的书信。”
宋璟敲门而入,將一封漠北某將领的亲笔信放在武安面前。
信里的內容很简单,武安在一年多前吩附送到漠北地区的那些僧人,也已经在当地开结果。
因为突厥人的惨败,朔方乃至於整个漠北以及黄河两岸大部分地区的胡人,都开始主动或是被迫的重新朝著大唐朝廷靠拢,然后,本来已经做好准备被唐人狠宰一刀的他们发现:
,你是说,我们族內只要出几个年轻人剃头受戒,唐军就不会掠夺杀我们?
甚至於,每年还能享受相应的减税?
这么好?
武安眼神微凝,这时候,他在末尾看到了那个边关將领的最后几句话。
其內容是,那名將领自作主张,额外提出要求,將那些部族之中选出来“参悟”佛门大义的年轻人加以阉割。
此举效果非常阴毒,使得那些本来可以在族內享受各种特权的年轻人再也无法被外物的诱惑所干扰,同时,因为他们现在的特殊,使得他们最终只能依附於唐人才能保住现在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僧人一开始被选出来的时候,肯定会很感激自己的部族;但只要接到这个命令后,那些部族里选出来的僧人肯定基本上都是“被自愿”的。
用脚想都知道,等这些僧人掌握了唐廷赐予的部分权力之后,不反过来整死他们自己的原生部族,就已经算是善良之举了。
宦官和天家的关係,往往无比亲切紧密,但还没听说哪个宦官会对强行送他们入宫的人有多少好感。
言归正传。
那名將领还说,这个计策並不是他提出来的,而是一名被调动到他任下的底层兵卒。
“此人姓郭,名震,字元振,出身太原郭氏,原职为通泉县尉,在任上多有恶行;而后先前因为受到故礼部尚书郭正一等人的牵连,郭元振数罪並发,被调动到朔方军中效命。”
说是效命,其实等同於流放,而且这还是因为郭元振本身的出身和官职,再加上有人帮忙说情,这才调动到了朔方。
当然,换种说法就是,原本武安要杀的一些人,其实並没有死,被人偷偷保了下来。
那名朔方將领肯定清楚这里面的曲折,但他还是选择对武安上报了郭元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