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 第三十七章 恢复职务(第2页)

第三十七章 恢复职务(第2页)

“他们在回放我们的声音。”天文台负责人声音颤抖,“像是……在确认我们是否还活着。”

林远立即召集技术组,启动“慢速回应协议”。

不同于以往急于证明文明存在的冲动,这一次,他们决定用整整一年时间,精心编织一条回复信息。不使用数学序列,不展示科技实力,而是选取七个普通人的日常片段:一位渔夫清晨撒网的身影,一个少女在图书馆读诗的侧脸,一对老人在公园长椅上分食一块蛋糕,一名医生摘下口罩后的疲惫微笑,一群孩子追逐萤火虫的笑声,一位盲人用手抚摸雕像纹理的指尖,还有一封写给未来人类的信,开头写道:“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收到这封信,请不要急着回答。先花点时间,看看你身边的人,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

信息编码完成后,通过两颗修复后的日冕探测器发射出去,传输速率仅为标准值的十分之一。

“让他们等。”林远说,“如果我们连等待都承受不了,又凭什么说自己值得被倾听?”

苏岚站在控制室门口,看着他在操作台前专注的身影,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人”。

他曾背负过整个世界的重量,也曾差点成为新的神明。但他最终选择了笨拙、缓慢、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就像那个在槐树下哼歌的男人,会忘事,会脸红,会在爱人靠近时心跳加快。

三个月后,第一例“记忆再生综合征”病例被正式命名。

患者是一名32岁的程序员,十年前因过度接入共感网导致情感麻木,被列为永久性静音者。但在参与“记忆归还计划”两个月后,他突然在梦中完整回忆起幼年时祖父带他看流星雨的情景??那本应早已被系统清除的私人记忆,竟在补偿机制作用下逐步重建。

医学界震惊之余,开始重新审视“遗忘”的本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所谓“丢失的记忆”,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被压制在神经突触的暗层之中,如同冬眠的种子,只待合适的条件便能复苏。

林远受邀在联合国发表演讲,题目只有五个字:《我们能忘记》。

他说:“过去我们恐惧遗忘,于是建造机器替我们记住一切。可我们忘了,正是遗忘的能力,才让人得以继续前行。不是所有伤痛都值得永恒铭记,也不是每段回忆都应该被反复播放。真正的自由,是拥有选择的权利??记住爱,放下恨;珍藏美好,允许消逝。”

台下沉默良久,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那天晚上,他和苏岚回到南疆的老屋。木窗半开,月光洒在地板上,映出交错的影子。她靠在他肩上,忽然问:“如果有一天,我也被忘记了呢?”

林远握住她的手:“那你一定会留下一点东西,让我想起来。也许是这间屋子的味道,也许是某阵风吹过发梢的感觉,或者……是你总在我做饭时偷偷尝一口的习惯。”

她笑了:“那你要记得,我喜欢咸一点。”

“嗯。”他轻声应着,“我会把这份记忆,存进储蓄池最深的地方,密码是你第一次骂我笨蛋那天的日期。”

窗外,又一颗流星划过。

这一次,有人许愿了。

但他们都知道,已经不再需要奇迹。

因为改变早已发生??在每一次克制的连接中,在每一句“我不愿分享”的坦然里,在那些终于敢于闭门独处的灵魂深处。共感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成为一种邀请;记忆不再是负担,而回归为礼物。

半年后,第9号监测井传来异动。

不是警报,而是一段旋律。

起初微弱,像是从极深的地底渗出,随后逐渐清晰,竟是一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歌词讲述一个旅人告别故乡,踏上未知旅程。经溯源比对,这首歌最后一次公开播放,是在周明璃生命的最后一天,她独自坐在启明号模拟舱内,循环听了整整三个小时。

林远带着设备深入井下,在距离地表四公里处发现了一个封闭腔室。门扉由未知合金制成,表面刻着一行小字:【唯有自愿沉睡者,方可唤醒未来】

他输入密码??那是补偿协议密钥与周明璃生日的组合。

门开了。

室内空无一物,唯有一面镜子悬浮于中央。

当他走近,镜面却没有映出他的脸,而是缓缓浮现一行字:

>“亲爱的后来者:

>

>如果你看到这段话,说明你已走过我未能抵达的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