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零八章 新大陆立国宝典上(第2页)

第二百零八章 新大陆立国宝典上(第2页)

兰州城头降下伪榜,重悬大明龙旗。百姓焚香祭拜,称皇帝“仁威并济,胜于百万雄师”。

然而风波未平。五月初七,山东急奏:曲阜孔府闭门谢客,孔氏族人集会议事,竟提出“国统中断,礼崩乐坏”,请求皇帝“退位修身,待贤者继统”。更有数名理学名儒联名上疏,指责朱允?“擅改祖制,惑乱经义”,甚至引用《春秋》称“弑君者子,不可复立”,影射其非正统。

陆明远怒极反笑:“这些读书人,当年对朱棣跪迎郊外,今日倒要讲起‘正统’来了!”

朱允?却神色平静:“他们是怕了。怕新政动摇科举根基,怕寒门子弟涌入仕途,怕他们的‘道统’压不过‘民本’。”他提笔写下回信,只八个字:

**“尔欲卫道,朕亦崇儒。然道在民心,不在庙堂。”**

随即下诏:

**即日起,扩建国子监,增设“实学馆”,专授农政、水利、算术、律法、外交五科;凡通过考核者,不论出身,皆可授九品小官试用三年。同时,命礼部重修《四书集注》,剔除鼓吹‘君权神授’‘尊卑定分’之谬论,强调‘民为邦本’‘天下共治’思想。**

他又亲赴孔庙祭拜,行三献礼毕,当众朗声道:“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今日某些所谓儒者,口诵圣贤书,心藏私利念,以礼教为枷锁,以经典为刀斧,此非尊孔,乃是辱孔!朕敬仲尼之道,在仁爱,在公正,在有教无类,不在维护特权!”

此言一出,南北震动。年轻学子奔走相告,称皇帝“再造斯文”。江南多地自发组织“新儒会”,主张“经世致用,改革积弊”。就连一向保守的江西白鹿洞书院也发布公告:自明年起,停止讲授《皇明祖训》,改为研读《孟子?梁惠王》与《荀子?王制》。

就在新政稳步推进之际,宫中突生变故。

六月十三日凌晨,一名小太监在御膳房投毒,所幸被提前察觉,未酿大祸。经查,此人原是东厂旧役,因厂卫裁撤而革职,心怀怨恨,受人蛊惑行事。顺藤摸瓜,竟牵出一条隐秘线索:宫中十余名低等宦官,长期秘密聚会,供奉一幅画像??竟是永乐帝朱棣!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其中一人床下搜出一本手抄《靖难记》,扉页赫然写着:“待龙驭宾天,迎圣君复位。”

朱七震怒,立即提议清洗宫闱,严查所有宦官来历。

朱允?却制止了他。

“这些人……不过是可怜虫罢了。”他看着那幅泛黄的画像,轻声道,“他们从小被灌输一个谎言:朱棣才是真命天子,建文早已焚死,世间一切苦难,都是因为‘伪帝’窃据皇位所致。他们信了,所以甘愿做奴才,做鹰犬,甚至为此杀人。”

他抬头看向朱七:“你说,他们是恶人吗?或许是。但他们更是受害者。若当年我没有逃出皇宫,若我没有活下来澄清真相,也许千千万万的人,至今还在那个梦里醒不来。”

他下令:

**所有涉案宦官免死,发配海南垦荒三年,期满可返乡;唯主谋者斩首示众。同时,于宫中设立‘内侍学堂’,所有宦官必须入学,学习新政纲领、历史真相与基本律法,考试不合格者不得留用。**

他还亲自撰写《宦官诫》,刻碑立于内廷:“尔等虽身残,心不可残。既食皇禄,当思民苦。莫以近君之便,窥测隐私;莫以掌钥之权,勒索百官。若有违者,虽微末必惩!”

此举令宫人心服,连昔日最顽固的老太监也低声叹道:“这位陛下……和从前的都不一样。”

七月十五,中元节。朱允?亲临城南乱葬岗,为无名死者超度。此处埋葬着三十年来因政治清洗而无人收殓的尸骨,多为建文旧臣家属、流徙犯人及其子女。坟茔杂乱,碑石皆无,唯有荒草萋萋。

他脱下龙袍,换上素衣,手持柳枝蘸水洒净,一一焚香祷告:“诸位亡魂,朕来迟了。你们本不该死,你们的孩子本该读书做官,你们的父母本该安享晚年。错的是这个时代,不是你们。今日朕在此立誓:从今往后,大明不再因言获罪,不再株连九族,不再让一个人因父兄之过而终身蒙羞!”

百姓闻讯赶来,跪满山坡,哭声震野。

当夜,一道奇异天象出现:北斗七星光芒大盛,斗柄直指南天。钦天监奏称:“此乃‘帝星归位’之兆。”

朱允?听罢,只淡淡一笑:“星象何足凭?真正归位的,是人心。”

八月初一,朝廷颁布《均田令》:

**丈量全国土地,清查豪强隐匿田产,超额部分一律没收,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每户授田不得超过五十亩,违者重罚;地主出租土地,租金不得超过收成三成,否则佃户有权上诉。**

政令一下,江南大地主纷纷抗议,称“动摇国本”。苏州徐氏甚至暗中联络倭寇,企图制造骚乱。朱允?毫不手软,派观风使携《明政公报》深入乡村,公开宣读政策,并设立“田亩申冤台”,允许百姓当面举报瞒报行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