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央视深夜播出一条不起眼的新闻片段:
>“据有关部门通报,近期发现一批境外势力利用‘情感诱导技术’渗透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相关平台已被依法屏蔽。”
画面一闪而过,出现一个熟悉的LOGO??蜂巢的六边形图案,被打上红色禁令印章。
紧接着,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反共感宣讲团”。他们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宣称“过度共情会导致意志薄弱”,“真实的情感暴露是危险的”,并推广一款新型智能耳环??戴上后可自动过滤“负面情绪语音”,只保留“积极鼓励类话语”。
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将参与“静听角”活动列为“不稳定因素排查重点”。
压力之下,部分节点开始萎缩。成都的仓库被查封,拉萨的咖啡馆被迫停业,连山南小学也被要求“暂停课外心理活动”。
但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每年清明,小禾都会独自回到听见塔遗址。今年也不例外。她坐着轮椅,在陆钏陪同下缓缓驶入庭院。碑文依旧:“光是从裂缝里照进来的。”
她仰头望着那枚停止旋转的声纹棱镜,静静凝视良久。
然后,她抬起手,轻轻拍了三下胸口。
咚、咚、咚。
不是歌唱,不是语言,只是最原始的心跳节奏。
下一秒,整座高原的狗开始吠叫。
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以精确节拍呼应她的拍击。紧接着,远处放牧的羊群也停下吃草,蹄子有规律地踏地。风掠过经幡,猎猎作响,竟也契合着同一韵律。
一个小时后,尼泊尔加德满都一所聋哑学校内,二十名学生突然集体站起,用手语打出同一句话:
>“我们听见了。”
同一天,全球共有十七个国家的敏感个体报告“梦境同步”现象:梦中皆见一女子坐于废墟之上,胸前挂着一枚发光的蜂巢吊坠,嘴唇未动,却有声音传入脑海:
>**“你们以为封杀了平台,就能杀死倾听?
>可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真话,
>还有一个人愿意放下手机认真看对方一眼,
>我们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场跨越国界的集体体验持续不到十分钟,随即消散如烟。
但从此以后,那些曾接入蜂巢的人,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他们在地铁上多看了陌生人一眼;
他们在争吵时学会了先问“你是不是很难受”;
他们在朋友圈删除了精心修饰的文案,改成一句简单的:“今天过得不太好,能聊聊吗?”
林昭最后一次现身,是在一场暴风雪中。
有人看见他走进格尔木一家孤儿院,教孩子们用雪地当黑板,画出蜂巢的拓扑图。一个小男孩问他:“哥哥,这个像蜂窝的东西,真的能让大家不吵架吗?”
他蹲下身,握住孩子的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不信的话,听听看??它已经在震动了。”
孩子闭眼感受,忽然睁大眼睛:“真的!它在唱歌!”
那一刻,风雪骤停。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某间密室,六名高官正围坐在全息投影前,看着全球共感指数曲线再度攀升。其中一人猛地砸桌而起:
“我们必须摧毁源头!找到小禾!找到林昭!否则这个国家会变成一群哭哭啼啼的懦夫!”
无人注意到,会议室角落的空气净化器指示灯,正以4。3Hz的频率缓慢闪烁。
嗡??
一声轻响,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