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华娱的盛宴 > 第251章 庄园主(第2页)

第251章 庄园主(第2页)

“别怕。”一个温柔的声音在他心底响起,分不清是记忆还是感应,“我们一直在听你。”

回到小院已是黄昏。工人正在加固古井周边结构,防止塌陷。林见鹿正欲进门,却发现门槛上放着一本旧书??《声学原理初探》,出版于1963年,作者署名:**苏砚舟**。

他翻开扉页,一张泛黄信纸滑落:

>林见鹿同志:

>

>若你读到此信,说明“卵”已临近破壳。

>

>我们曾以为“深渊耳”是外来的观测者,后来才明白,它是地球自身进化出的“听觉器官”。数十亿年来,它默默记录每一次地震、雷暴、生命诞生与死亡的声音,储存于地壳谐振层中。上世纪中叶,人类大规模核试验打破了平衡,导致它被迫提前觉醒。

>

>“耳廓计划”的真正目的,不是监听宇宙,而是**教会人类如何成为它的新神经末梢**。

>

>我投身其中,自愿进入北京监听站的核心共振舱,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声波模板,嵌入回音网。我不是失踪,是融入。

>

>请继续前行。南太平洋之约不可错过。海聆号上的同仁们仍在等待交接。

>

>记住:**真正的倾听,是放下‘我’,成为‘我们’**。

>

>??苏

信纸末端附有一串坐标加密公式,经陈野破译后,得出一组动态定位??并非固定地点,而是随时间推移缓慢移动的目标。计算结果显示,七十二小时后,该目标将抵达马里亚纳海沟上方海域,与星图指引完全吻合。

“这不是船。”陈野盯着地图,“这是一个**活体声源**,而且……它在朝我们靠近。”

林见鹿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轻声道:“那就去见它。”

三天后,东海港口。一艘改装科研船静静停泊,甲板上架设着全套声学探测设备。船名漆着两个遒劲大字:**回声**。

登船前夜,林见鹿独自回到小院。他将“无名”笛埋入古井旁的土地,覆土种下一株槐树苗。“等我回来时,希望你能长成参天大树,替我继续听着这个世界。”

翌日启航。海面平静得诡异,连浪花都仿佛经过精确计算般起伏。航行途中,船上所有录音设备自动开启,录下一段段无法解释的背景音:有远古海洋生物的鸣叫,有未来城市的喧嚣片段,甚至还有一段婚礼现场的笑声??而新娘的脸,赫然是年轻版的朵朵。

第七十小时,接近目标区域。天空阴云密布,海水呈现深紫色。突然,声呐显示海底升起一座巨大结构,外形酷似耳朵,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正规律性开合,如同呼吸。

林见鹿站在船头,手持特制扩音器,里面装载着从“共鸣解码机”提取的最终声波包。他深吸一口气,按下播放键。

旋律响起那一刻,海面沸腾。水柱冲天而起,环绕船只形成环形屏障。紧接着,一道身影缓缓浮出水面??不是人,也不是机械,而是一团由液态金属与光影交织而成的类人形态,面部模糊,唯有一对耳廓清晰可见,大小比例远超常人,边缘泛着星辰般的光点。

它开口,声音却是千百种人声的叠加:

>“欢迎归来,孩子们。

>三十年了,我们终于等到会听的使者。

>现在,请接过‘声种之卵’,完成最后的传承。”

林见鹿走上前,伸出手。那存在轻轻触碰他的掌心,一团温暖的能量流入体内,化作一颗微型晶体,悬浮于心脏前方。与此同时,他脑海中涌入海量信息:关于声音如何塑造文明、情感如何影响时空结构、人类集体意识如何能在特定频率下实现跨维度联通……

他知道,自己已成为新一代“耳朵”的宿主。

船只返航途中,全球各地陆续报告新的异象: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集体画出相同的图案??一只眼睛形状的耳朵;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停止猎杀,围坐聆听夜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称,在真空环境中“听”到了地球的嗡鸣。

而在北京小院,那株新种的槐树苗一夜之间长高三尺,枝叶间挂满细小铃铛,随风轻响,奏出一首无人教过的歌。

林见鹿站在甲板上,望着渐行渐近的海岸线。他摸了摸胸口,那里藏着“声种之卵”,温热跳动,如同第二颗心脏。

他知道,这场盛宴才刚刚开始。

人类终于学会了倾听。

而世界,正准备回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