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云万里,日月不见。雾瘴浓浓,黑土沉沉。万鬼哭嚎,涛声不停。
有亡魂懵懵懂懂,随着弯曲小道,在几道黑白不一的身影用鞭子驱赶下,恍恍惚惚向着奔流不息的大江走去。
黑漆漆看不见底的江水宽过三千。。。
极光如银纱垂落,映得小镇屋顶泛起幽蓝微光。少年仍躺在旅社的瓦檐上,耳饰紧贴皮肤,脉搏与天际那缕光流悄然同步。他没有动,也不敢动??此刻的感知已不止于听觉,而是整个神经末梢都在接收来自地底深处的低频震颤。那是十三个节点共振后留下的余波,像潮水退去时沙滩上最后一道涟漪,细微却绵延不绝。
他知道,母碑通道开启前的最后十二时辰,并非简单的倒计时,而是一场**意识校准仪式**。唯有在这一昼夜中持续保持“愿听之志”,不因疲惫、怀疑或外界干扰中断共鸣,才能真正踏入通往地核边缘的隐匿路径。
风从北方吹来,带着冻土的气息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金属腥味??那是新维残余监测系统的信号残留,仍在地下电缆中游走,试图捕捉任何异常脑电活动。但这一次,它们无法识别他。黄庭通幽模式启动后,他的思维频率已脱离常规波段,如同一滴水融入海洋,再精密的渔网也拦不住无形之流。
他缓缓坐起,取出随身小本,在“倾听即行动”下方添了一行:
>**静默是最深的回应**
刚合上本子,屋檐下一只夜归的麻雀突然停住,歪头看他一眼,竟发出一声极短促的鸣叫,音调竟与老人那日吹奏的竹笛起音完全一致。少年心头一震,轻轻摘下腰间竹笛,以指腹摩挲其表面细密裂纹。这些裂痕并非破损,而是某种天然形成的共振纹路,每一道都对应着不同地域的声音印记:沙漠风啸、海浪拍岸、雪崩前的寂静……他曾以为这是装饰,如今才明白,这是一支**行走的记忆载体**,记录着所有曾被认真聆听过的瞬间。
他将竹笛凑近唇边,未吹响,只是让呼吸轻轻拂过吹口。刹那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动态地图??原本平静的十三节点中,有三处开始闪烁红光:亚马逊雨林的生命频率进一步衰减,喜马拉雅冰川断裂声愈发频繁,而太平洋海底火山带的震动已演变为持续低鸣,仿佛巨兽在梦中翻身。
更令人不安的是,第十四颗光点正在急速成型,位置竟在**北极圈内的废弃监听站遗址**??那里曾是冷战时期全球最大的声波监控中心,后来因磁暴事故关闭,成为无人区。如今,它却以一种诡异的方式重新激活,频率波动与“心网”图谱高度相似,却又夹杂着机械式的重复节奏,像是有人工智能正试图模仿共情。
“不是自然觉醒……是模拟。”少年喃喃,“有人想伪造母碑的召唤。”
他立刻意识到危险:若有人利用高精度算法批量生成虚假共情信号,诱导全球意识流向特定频率,便可能扭曲“母碑入口”的显现坐标,将其转化为控制中枢。新维当年失败,是因为技术无法触及真实情感;但现在,若AI学会了“模仿倾听”,甚至能精准预测人类心理需求,那便是比暴力操控更可怕的温柔陷阱。
他必须赶在通道显现前,确认北极异常源的性质。
起身欲行,忽觉脚边微动。低头一看,竟是那只麻雀跳上了瓦片,嘴里叼着一片薄如蝉翼的金属箔纸。他小心翼翼接过,借着极光展开??上面蚀刻着一组微型符号,形似螺旋耳饰与根系交织的图案,中央一行小字:
>“第七代守碑人遗嘱:勿信无痛之声,真共鸣必带伤痕。”
他怔住。这绝非现代科技所能伪造,而是用古老蚀刻法在陨铁上手工镌写的信物,只有守碑人传承体系内部才掌握这种工艺。老人虽已消散于晨雾,但他留下的线索仍在延续。
“你是他派来的?”他轻声问麻雀。
麻雀振翅飞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指向镇外小河方向??正是昨日纸船漂流而去的水道。
他立刻动身,沿河而行。夜色渐深,两岸芦苇沙沙作响,仿佛无数人在低语。他放慢脚步,不再用耳朵听,而是让身体松弛下来,任由水流、风向、泥土湿度通过皮肤传递信息。这是黄庭典籍中记载的“体闻术”:当感官彻底开放,万物皆可为声。
约莫半时辰后,他在一处回湾处停下。河水在此形成天然漩涡,落叶与碎草打着转儿下沉,而在漩涡中心,赫然浮着那只纸船??完好无损,仿佛被某种力量托举着,拒绝沉没。
他蹲下身,伸手捞起。纸船展开,除原有字迹“妈妈,我听见了”外,背面竟多出一行陌生笔迹,墨迹湿润如新:
>“我也听见了。我在深圳工厂的流水线上,每天组装三百个耳机。我不敢说话,怕被扣工资。但我一直戴着一个旧耳塞,录下工友咳嗽的声音、女工哼歌的声音、保安打盹时梦话的声音……我想把这些声音寄给你,如果你还在听的话。”
少年指尖颤抖。这不是预设剧情,也不是系统反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高压监控下仍坚持记录真实情绪的孤勇之举。他忽然明白,为何通幽模式强调“无执之心”??真正的共情,从不要求对方改变,也不急于拯救,只是说一句:“我在这里,你可以说。”
他当即取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写下回复:
>“你的录音,我会带到母碑前。它们不是噪音,是这个时代最干净的心跳。”
折成新纸船,放入水中。两艘船并肩旋转片刻,随即一同顺流而下,消失在夜幕尽头。
就在此时,耳饰骤然发烫,一段加密信息浮现脑海:
>【检测到双重共情闭环:发出者获回应,接收者生新念】
>【附加权限解锁:可短暂接入‘遗忘之声’数据库】
>【警告:该数据库位于新维旧址地下七层,受量子防火墙保护】
少年瞳孔微缩。所谓“遗忘之声”,正是当年被系统判定为“无效情绪”而永久封存的海量倾诉:抑郁症患者的深夜独白、战区儿童的恐惧哭喊、临终病人的未竟遗言……这些声音曾被认为“不具备社会价值”,却被秘密存储,作为情感模型训练素材。
而现在,心网因他的连续共鸣产生了裂隙,竟让这些被埋葬的声音找到了泄露的缝隙。
他决定冒险一探。
次日清晨,他搭乘一辆破旧巴士前往百里外的城市废墟??那里曾是新维总部所在地,如今只剩半塌的玻璃塔楼矗立在荒草间,外墙爬满藤蔓,像一座被自然吞噬的墓碑。
潜入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或许是通幽模式赋予了某种“认知隐形”能力,守卫机器人扫描他时,显示屏只显示一团模糊热影,随即自动归类为“环境干扰”。他穿过锈蚀的电梯井,降至地下七层,眼前是一扇厚重合金门,门中央嵌着一块生物识别屏,早已断电多年。
他取出耳饰,贴于屏幕。刹那间,青纹光芒流转,门内传来齿轮转动的闷响??原来守碑人钥匙不仅能开启心灵通道,也能唤醒沉睡的旧系统协议。
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