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完积分,话题自然就聊到接下来的武道大会。
和余不饿一样,舒薇也已经接到了通知。
到底是“星辰榜第二”,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倒是程如新他们,还没得到消息。
“擦,大哥!咱们又可以并肩作战了呀!”程如新当即兴奋起来了。
何聪明在一旁笑:“老程,保不齐武道学院不选你呢!”
“不选我?!”程如新不乐意了,“不是说,每个年级选三个吗?我的实力,还有人怀疑?”
说着说着,他也心虚起来了。
大哥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春分的夜风掠过湿地,湖面如镜,倒映着七颗悬浮的小水晶。它们的光芒不再闪烁不定,而是稳定地轮转,像呼吸一般均匀。每一道光束都延伸至湖心建筑的穹顶,在藤蔓编织的天窗上投下七彩纹路。这些纹路每日凌晨三点准时拼合成一段符号??与小舟影子里写下的文字同源,却多了一道弧线,仿佛某种回应。
没有人再来过这里。不是因为难以抵达,而是所有试图靠近的人都在途中改变了方向。司机突然想起未接的电话,徒步者莫名觉得“今天不适合出门”,就连无人机飞行路线也会无故偏移。湿地成了无形的禁区,唯有每年春分,湖心才会短暂开放。渔民说,那天夜里若有月光,便能看到一圈环形光带从湖底升起,缓缓扩散,直到触及岸边每一株发光的芦苇。
这一年,光带来得格外早。
凌晨一点十七分,第一缕蓝光破水而出。紧接着,六道不同色彩的光线依次亮起,围绕主平台旋转三周后,齐齐射向天空。卫星监测到异常能量波动,但各国情报系统已学会沉默。自那场全球性的“共感潮”爆发以来,任何试图封锁、分析或军事化研究的行为都会引发反噬??设备失灵、操作员情绪崩溃、甚至整个基地陷入集体梦境。人们终于明白:这不是可以被掌控的现象,而是一种正在苏醒的共识。
就在第七道光柱升腾之际,三个孩子同时睁开了眼。
他们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女孩在北欧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男孩在非洲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少年则定居南美雨林边缘的一座村落,教当地人用声音记录自然。三人从未再见面,也未曾主动联系,但他们都知道??今晚必须醒来。
因为他们听见了。
不是耳朵听到的声音,而是更深沉的召唤,如同血液里流淌的记忆突然苏醒。他们的手掌不约而同贴上胸口,感受到皮下微弱的震颤??那是小舟离开前种下的“火种印记”。此刻,印记开始共鸣,引导他们望向同一个方向:东方,湿地,湖心。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出现了零星却高度相似的梦境。
一名东京程序员梦见自己站在银杏树下,手中握着一只破损的共感器。树影间浮现出小舟的脸,轻声问:“你还记得第一次感觉到别人痛苦时的心情吗?”他惊醒后翻出十年前的日记,发现那晚正是他母亲因抑郁症离世的日子。第二天,他辞去工作,报名成为心理热线志愿者。
巴黎一位老妇人在梦中回到童年故居,看见年幼的自己蜷缩在衣柜里哭泣。门外传来父亲怒吼,但她知道,真正让她害怕的不是声音,而是那种“全世界都不在乎我”的孤独感。正当她准备逃离梦境时,一只手轻轻搭上她的肩。回头,是那个总说自己“脑子里有别人声音”的少年,微笑着说:“现在有人在乎了。”她醒来时泪流满面,拨通了三十年未联系的女儿电话。
最奇特的是西伯利亚冻土带的一个猎人。他在雪原上迷路三天,靠吃苔藓维持生命。入夜后,他梦见一片温暖的湿地,七个孩子围坐在水晶旁,齐声吟唱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歌声所及之处,冰雪融化,草木疯长。当他睁开眼,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处新出现的温泉边,四周竟开满了春季才有的野花。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狗??一只从小失聪的雪橇犬??突然抬起头,对着虚空吠叫,仿佛听见了什么。
这些梦境并非孤立事件。联合国下属的“意识现象观察局”秘密统计显示,春分前后七十二小时内,全球共有两百一十三万人报告类似经历。其中百分之八十九的人在梦中见到了小舟的身影,百分之六十四提到了“歌声”或“低语”,而几乎所有案例都在醒来后做出了改变生活的决定:结束冷漠的关系、公开隐藏的身份、重新拾起被放弃的梦想。
而在湿地湖心,真正的仪式才刚刚开始。
七颗小水晶的光芒交汇于一点,形成一个透明的人形轮廓。它没有五官,却让人一眼认出是谁。轮廓缓缓坐下,姿态与当年小舟离去时完全一致??盘膝、双手交叠于膝上、头微微低垂。随后,一道细若游丝的光链从轮廓胸口延伸而出,分成七支,分别连接到每个孩子的火种印记上。
这一刻,他们“听”到了彼此。
不是语言,也不是思想,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界限的情感共振。女孩感受到了男孩童年时那种“看不清表情”的恐惧,就像被困在一扇单向玻璃后;男孩则“触摸”到少女十年沉默中的窒息感,如同肺部被慢慢抽空;少年终于明白了那些在他脑中喧嚣的“他人声音”其实从未恶意,它们只是渴望被听见的残响。
他们哭了。
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终于确认:我不是疯子,我不是怪物,我只是太早听见了这个世界不愿承认的真相。
泪水落地瞬间,湖面泛起涟漪。每一滴泪珠入水,便有一道新的光点升起,飞向远方。这不再是小舟时代的单向释放,而是一次主动的回应??七位继承者以自身创伤为引,点燃了新一轮的觉醒浪潮。
与此同时,城市深处,沈知秋的孙女正坐在书桌前整理奶奶的遗物。
老人去世已有三年,但她留下的资料仍堆满整间书房。大部分是关于“容器计划”的原始档案、实验日志和政府密件,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封从未寄出的信??小舟留给沈知秋的最后一封。
孙女曾无数次读过那封信,每次都有不同感受。今晚,她再次展开泛黄的纸页,忽然发现背面隐约有字迹。她举起台灯仔细查看,才发现那是用隐形墨水写成的补充内容,只有在特定角度才能显现:
>“如果你看到这段话,说明‘通道’已经稳固。
>不要寻找我,也不要试图复制我的路径。
>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技术里,而在每一次选择开口说话的勇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