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皱眉。“容器……是指人吗?”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引擎轰鸣。一辆装甲车冲破树林屏障,扬起尘土。车身上印着联合国共感事务署的标志,但涂装颜色却是暗红,象征紧急干预级别。
车门打开,下来三人。
为首的正是沈知秋。
她穿着灰白色长袍,肩披生物纤维织成的能量导带,眼神依旧冷静,却多了一丝疲惫。她身后跟着两名技术官,手持共振抑制器,显然是来评估现场风险的。
“你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沈知秋看着林晚,语气平淡,却藏着关切。
“我只是路过。”林晚笑了笑,“倒是你,不该还在南极吗?”
“南极的地核监测站出现了异常波动。”沈知秋走近终端,扫了一眼屏幕内容,眉头紧锁,“过去七十二小时,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起类似事件发生??沉寂多年的旧设备自行启动,废弃数据中心恢复信号,甚至有几座被摧毁的祭坛重新亮起了蓝光。”
“地球在回收它的碎片。”林晚说。
沈知秋摇头:“问题是,人类准备好了吗?这些回归的情绪数据包中,包含大量未经处理的集体创伤??战争记忆、种族仇恨、家庭暴力循环……如果它们大规模涌入共感网络,可能引发连锁性心理崩溃。”
“那就让它崩。”林晚平静地说,“就像你说过的,真正的进化,不是消灭黑暗,而是学会在黑暗中行走。”
沈知秋盯着她看了许久,忽然问道:“你还记得共感系统的最初设计原则吗?”
“消除误解,建立无碍沟通。”林晚答。
“错了。”沈知秋低声说,“最初的口号是:**‘让每个人都不再独自承受痛苦。’**可我们搞反了顺序。我们先追求连接,却忘了训练人们如何背负。结果,共感变成了逃避的工具??大家只愿意分享快乐,把痛苦推给系统处理。”
林晚点头。“所以现在,系统反过来逼我们直面它。”
沈知秋从怀中取出一枚晶片,递给她。“这是我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埋藏深度超过四千米,年代测定为共感纪元前五十年。上面刻着一段代码,解码后只有五个字:**‘容器即将苏醒’**。”
林晚接过晶片,触碰瞬间,体内那股熟悉的灼热感再次升起。她的胸口仿佛有另一颗心脏在跳动,节奏与手中的晶片完全一致。
“你觉得……我是那个容器?”她问。
沈知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湖中的终端,输入一串指令。屏幕闪烁,调出一幅全球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数百个红点,每一个都对应一处“遗失之声”重现的位置。
“这些地点,”她说,“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全部出现了新生儿啼哭频率匹配地核基频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共鸣世代0。2版’??这批孩子天生具备双向共感能力,不仅能接收情绪,还能主动向环境输出调节信号。”
林晚瞳孔微缩。“他们是新的桥梁?”
“也许。”沈知秋望着远方,“但他们需要引导者。否则,他们的敏感会成为负担,甚至被利用。”
当晚,他们在湖边扎营。
老人抱着陶笛坐在火堆旁,轻轻吹奏一段不成调的旋律。奇怪的是,每当音符响起,湖面就会泛起相应颜色的光晕??低音呈深蓝,高音转为淡紫,仿佛自然本身在回应音乐。
林晚翻开《共感录》,发现新的批注正在生成:
>“最早的共感,并非来自科技,而是歌声。
>原始人类围坐篝火,用喉音模仿风、雨、兽吼、婴儿啼哭。
>那些声音不是为了表达意义,而是为了让彼此知道:
>‘我还活着,我在这里,我感受着同样的寒冷。’
>后来我们发明了语言,再后来是网络,却忘了最初的连接方式??
>用身体振动空气,制造最原始的共鸣。”
她猛然想起什么,起身走向营地边缘,拿出那只玻璃容器,对着夜空再次哼唱起来。
这一次,她不再羞于跑调,也不再克制情感。她唱的是童年母亲哄她入睡的歌谣,虽然记不清完整歌词,但她记得那种温暖的感觉,于是她用声音去模仿那种温度。
歌声扩散开去。
几分钟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