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蜀汉之庄稼汉 > 第1461章 轮回绝望希望(第2页)

第1461章 轮回绝望希望(第2页)

临行前,冯大司马问老妇:“您儿子叫什么名字?”

“陈石头。”她抹泪道,“是个老实娃,从小就说要当羽林军,保家卫国。”

冯大司马记下名字,返城后即命礼部拟文,追授“忠勇校尉”衔,赐谥“毅”,并将其名补录入新立的“阵亡将士名录”。同时颁布新规:凡战死者,无论官职高低,皆由地方官主持葬礼,家属享抚恤米二十石、布十匹,子女免费入读耕战学堂至十六岁。

数日后,雍县传来消息:村民们自发集资,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上书“陈石头烈士之田”,约定每年帮他家收割一次。碑侧还刻了八个字,据说是孩子们跟着女教习学写的??“英雄回家,麦子黄了”。

***

六月初六,暑气蒸腾。成都宫中,刘禅召集群臣议事。话题聚焦于是否趁吴国内乱(因加税造船引发丹阳民变)而东征。多数武将主战,黄皓亦煽风点火:“机不可失,陛下宜效先帝伐吴故事,成就混一之业。”

唯侍中谯周力排众议:“今国力虽振,然根基仍在重建。冯大司马在北修水利、安流民,所图为长久之计。若贸然兴师,劳民伤财,恐前功尽弃。且孙权虽困,毕竟根基深厚,长江天险,非旦夕可破。不如静观其变,待其自溃,再行招抚。”

刘禅犹豫间,冯大司马密函又至:“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我蜀汉之强,不在甲兵之利,而在仓廪实、民心安。若为虚名轻启战端,是舍本逐末。愿陛下守成持重,使我新政得以深耕细作,则十年之后,不战而屈人之兵,亦未可知。”

刘禅最终采纳谏言,下诏:“暂停东征筹备,拨款十万金,专用于修缮川北栈道、增设驿站、推广曲辕犁。”又亲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八字,悬于宫门,以示止戈之意。

***

秋七月,新稷乡迎来第一批毕业生。三十名少年从“耕战学堂”结业,个个能读会算,粗通兵法农事。陈禾为他们举行“冠礼”,每人赐一把铁锹、一本《冯氏农书》、一张户籍证明。

典礼上,一名少年朗声宣誓:“我等生于乱世,长于流离,蒙国家收容,教以文字,授以技艺。今日成年,誓不负田土,不负学堂,不负此身为人之志!”

冯大司马特派使者送来贺礼:每人一套蓝布新衣、一双牛皮靴,并附手谕:“农为政本,学为农根。望尔等既做稼穑人,亦为明理者,将来或为水正,或为屯长,或执教鞭,将这片土地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当夜,少年们围着篝火,轮流讲述自己家族的流亡史。有个孩子说:“我爷爷说,我们老家在兖州,门前有棵大槐树。我一直不信,觉得他是骗我。可今年春天,我跟着陈屯长去看新栽的槐苗,忽然闻到一股香味,就像……就像梦里的味道。原来,树真的会记得家。”

众人静默,继而齐声背诵《冯氏农书》开篇句:“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声音穿透夜空,惊起林中宿鸟。

***

腊月廿三,小年。长安城内外张灯结彩,准备迎春。冯大司马却闭门谢客,在书房整理历年奏章、手令、账册。王?入见,见案头堆满卷宗,忍不住问:“君侯为何亲理琐务至此?”

冯大司马抬头,眼中血丝密布:“我在清点每一笔支出,每一道政令,每一个名字。我要确保,当我离开这一天,所有制度都能继续运转,不会因一人之去而崩塌。”

王?心头一震:“君侯……可是身体有恙?”

他摇头:“无病。只是预感罢了。功高者不寿,古今皆然。我不怕死,只怕死后一切归零。”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报:吴国遣使求和,愿以江夏一县换丹阳匠户归还,并提议重启边境互市。使者带来孙权亲笔书信,语气前所未有的谦卑。

冯大司马听罢,久久不语,终叹道:“他终于明白了??打不过粮多,斗不过心齐。”

他提笔批复:“可。但互市之地,须设‘公平秤’,由两国共监;所售铁器,严禁打造兵器;每季公布交易清单,百姓可查。此外,准许吴国学子前来太学旁听,不限人数。”

王?惊讶:“这……岂非助长其智?”

冯大司马微笑:“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明。若连这点自信都没有,我们何必谈复兴?”

***

除夕夜,万家灯火。冯大司马独自登上南门城楼,望着匾额上自己亲题的八个大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寒风吹动他的白发,远处传来爆竹声、孩童笑声、家人团聚的喧闹。

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是陈禾寄来的:

>“君侯:

>今年大熟,亩产突破三石。‘念恩林’的柳树活了九十八棵。那个学写‘家’字的姑娘,如今怀了身孕,天天摸着肚子教胎儿认字。她说,第一个字,还要教‘家’。”

冯大司马轻轻抚摸信纸,低声自语:“你们已经不用我了。”

他转身下城,走入灯火阑珊处。没有人认出这位改变了千万人命运的男人。他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老人,步履缓慢,却走得坚定。

历史从不曾为一人停留,但它总会记住??那些低头耕耘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