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月又册封潘夫人为皇后,立其子孙亮为太子。
潘氏被立为后,犹不满足,因为她知道孙权已经病重时日无多,于是密召吕壹岑昏孙弘,询问吕后临朝听政的旧事。
其意很明显,有意日后代幼主执政。
面对潘皇后的询问,吕壹只言自己不知文墨,不懂史事。
岑昏则是默然不语。
唯有中书令孙弘大怒,拂袖而去。
数日之后,潘皇后因为衣不解带地日夜照顾重病在榻的孙权,导致过于疲劳而病倒。
诸宫人趁其昏睡时共缢杀之,托言中恶。
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
时为赤乌十三年二月。
孙权得知潘皇后被宫人杀害,气怒交加。
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长期重病在榻,不但可能掌握不住朝堂,甚至宫中都可能有人不听诏令。
于是想要召回前太子孙和及前骠骑将军朱据,却又被全公主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阻止。
随着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孙权清醒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
在无法召回孙和及朱据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趁自己尚有一丝理智,以太子亮幼少为由,召诸重臣议所付托。
面对孙权的垂询,本应该第一个站出来的中书令孙弘,垂首不语。
反而是待中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认为诸葛恪可付大事。
孙权的目光看孙弘,看到孙弘仍是不动,然后再看向孙峻,说道:
“若以大将军领军,吾自是放心,但大将军过于刚愎自用,若让其辅政,恐难当大任,非国之福。”
孙峻坚持说道:“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格者。”
看到孙峻极力担保诸葛恪,孙权再看向诸重臣,群臣皆认同孙峻所言,认为非诸葛恪不能辅政幼主。
孙权不由地闭上眼睛,长长叹息。
无奈之下,他只得下诏召回诸葛恪。
出得寝殿,中书令孙弘狠狠地瞪了孙峻一眼,怒哼一声,拂袖而去。
面对孙弘的甩脸色,孙峻面色变得阴沉,但他看着对方远去的身影,忽然又露出冷笑。
孙弘虽然也姓孙,但他和孙峻不一样,并不是孙氏宗亲。
他敢对孙峻甩脸色,因为他是孙权晚年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孙权病重卧榻期间,朝堂诸事,多经孙弘之手上奏孙权,他是能入宫见到孙权的极少数臣子之一。
若不然,他也不敢矫诏杀了朱据。
孙弘向来与诸葛恪积怨已久,所以对孙峻极力担保诸葛恪出任辅政大臣的做法,自是满腹怒火。
陆逊与步骘相继死后,驻守襄阳与武昌的人选,就变成了上大将军吕岱与大将军诸葛恪。
诸葛恪得知孙权诏他回京,不敢怠慢,立刻动身从武昌赶往建业。
数日之后,见孙权于卧内,受诏床下,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
诏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