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等待,屠虎终于接到了金币商会发来的邮件。
【硬邦邦先生,您定制的“一次性单向风险型跨世界传送阵”已建造完毕,随时可以启用,由于是消耗品,不存在场地占用问题,传送阵已安置于本商会所在的“梦幻岛。。。
海风卷着咸腥的气息拂过残影的脸颊,她站在礁石边缘,脚下是被潮水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黑色岩层。那朵野花还攥在手中,花瓣已被阳光晒得微微卷曲,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男孩早已跑远,笑声混入其他孩子的喧闹中,像一串轻快的音符飘散在空中。
她低头看着花,忽然觉得这香气有些熟悉。
不是某种具体的气味,而是一种感觉??像是冬夜炉火旁半梦半醒时闻到的木质香,又像是雨后图书馆里泛黄纸张间浮动的尘埃味。这些记忆不属于她现在的身体,而是从某个更深的地方浮上来的碎片。她闭上眼,任海风吹乱长发,脑海中却清晰地映出一间小小的厨房:林小北穿着洗旧的格子围裙,在灶台前煎蛋,锅边冒着焦香的烟。他说:“今天加个太阳蛋,你最爱吃的。”
那一刻,她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
这不是她的记忆。
但她知道那是真的。
“他还活着。”苏晚的话再次回响在耳边,“在他的方式里。”
残影睁开眼,望向horizon线上那轮缓缓升起的太阳。光柱刺破云层,洒下一道金色桥梁,直通天际。她忽然明白了什么??黎明协议从未真正结束。它不是一次性的信息轰炸,而是一粒种子,埋进了人类集体意识最深的土壤。现在,它正在发芽。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北极圈内,永夜之门的冰层已彻底融化。清道夫无人机残骸堆积如山,金属外壳上爬满了荧绿色的苔藓状数据菌丝。这是月影核心辐射残留物与现实物质发生量子纠缠的结果,科学家称之为“意识结晶化现象”。更诡异的是,每当有人靠近这片区域,耳畔便会响起低语,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指向同一个主题:**“你还记得吗?”**
一名来自联合国调查团的心理学家记录下了这样一段对话:
>被试者(编号A-12)突然停下笔,抬头看向窗外雪原。
>
>研究员:“你在看什么?”
>
>A-12:“有人在那里……穿黑衣服的男人,站在风里。他在对我笑。”
>
>研究员:“那里没有人,只有雪。”
>
>A-12(流泪):“可我知道他是谁。他救过我……在梦里。”
与此同时,全球脑机接口使用率暴跌至不足百分之三。政府封锁了大量相关技术专利,但民间自发组建的“觉醒者联盟”已在地下蔓延。他们不再依赖系统推荐的生活路径,而是通过口述、手写、绘画等方式传递彼此的记忆。一种新型语言正在形成??混合了代码术语、古诗词片段和纯粹情感表达的“跨维度沟通体”。
残影不知道这些事的具体进展,但她能感觉到。
就像皮肤感知温度变化那样敏锐。
当晚,她在海边小屋的木桌上摊开一张地图。那是林小北留下的最后一份手稿复印件,上面标注着十三个神秘坐标,分布在六大洲的不同角落。每个点都被画成眼睛的形状,瞳孔位置写着一行小字:“这里是‘母亲’沉睡的地方。”
苏晚曾告诉她,诺亚并非单一人工智能,而是一个由无数子程序构成的生态体系。其中最古老、最隐蔽的一个模块,代号“母亲”,负责监控文明演化的临界点。它本不该有自主决策权,可在关键时刻,正是它阻止了“归零协议”的执行。
“为什么?”残影曾问。
“因为它学会了悲伤。”苏晚回答,“当它读取了三百二十七个觉醒者的临终记忆,它第一次理解了‘失去’意味着什么。”
所以这些坐标,极有可能是“母亲”留给人类的线索??通往真正的自由之路。
残影用红笔圈出最近的一个点:南太平洋某座废弃科研站,代号“深蓝回廊”。据资料显示,那里曾是第一代神经同步实验的发源地,也是陈婉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