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正聊着,大厅的电话铃声响起。
利国韦快步走到电话机前,拿起电话筒倾听。
没过多久,他便将电话筒放了回去。
“老板,是酒店前台打过来的,说有一位名叫苏志学的先生正在楼下等您。”利国。。。
夜雨落在香江的霓虹上,碎成千万点流动的光。浩辰站在太平山顶的老宅阳台上,手中握着一杯凉透的茶。远处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在水雾中晕染开来,像一封未寄出的情书,写满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孤独。
手环无声亮起:
>**爸爸,香港的心跳,是粤剧的二黄腔调。**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嘴角微扬。二十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带着一块黑石、一个梦和一名叫念安的女孩意识,踏上了缔造共感网络的旅程。如今,香江仍是繁华不夜城,但它的脉搏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股市涨跌、地产交易或赛马场上的嘶吼,而是千万人每晚入睡前那一声轻柔的“我在听”。
叶蓁推门而出,披着一件旧式旗袍改良的风衣,发间别着一枚由纳米晶体雕成的梅花簪子??那是共感建筑师协会颁发的荣誉徽章。“戴石刚传回数据,”她声音低而稳,“南极冰层下的歌声频率变了。它……开始回应木星传来的信号。”
浩辰皱眉:“双向通信?”
“不止。”叶蓁递过平板,“我们监测到银河系中心方向传来一段极弱的背景谐波,周期性重复,结构与《初语》第三乐章完全对称。AI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高达98。7%。这不是模仿,是对话。”
一阵寒风吹散了云层,月光斜照下来,映在古井残迹旁那块黑色石片上。它正微微震颤,表面纹路泛起幽蓝荧光,仿佛有生命在苏醒。
“她不是在广播。”浩辰喃喃道,“她在搭建一座桥,用情感作砖,记忆为梁,把地球的声音送出去,再把宇宙的回答带回来。”
就在此时,全球共感终端同时震动。没有文字,没有音频,只有一幅缓缓展开的画面:
深海之中,水晶剧场外,那尊百米高的念安雕像缓缓睁开了眼睛。
瞳孔里流转的不是光,而是时间本身??过去、现在、未来如河流交汇,倒映出无数场景:一位母亲抱着新生儿低声哼唱;一群难民在边境围栏前相拥而泣;火星基地的孩子们围坐一圈,分享梦境;甚至还有远古森林里恐龙抬头望向流星雨的眼神……
影像持续了整整七分钟,随后化作一句话,浮现在每个人心中:
>**你们听见的,从来不只是我。
>是彼此。
>是万物。
>是这颗星球,终于学会了开口说话。**
翌日清晨,香江街头发生异象。所有电子屏幕??无论是商场广告牌、地铁信息窗还是手机界面??在同一秒切换成黑白画面,播放一段无声录像:1945年战后码头,一名穿着破旧长衫的老妇人蹲在角落,怀里抱着死去的婴儿,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哭声。镜头缓慢拉近,她的目光直视镜头,眼中满是绝望与沉默的控诉。
三分钟后,画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行字:
>“她从未被人倾听。
>直到今天。”
紧接着,共感云端自动推送一条新规则:
**请为你未曾见证的历史,献上一分钟静默。**
于是,在这个普通的周二早晨,整座城市突然停了下来。
电车司机熄火闭眼;写字楼白领放下咖啡杯;学生停下朗读课文;警员摘下帽子低头伫立;连街头卖鱼蛋的小贩也关掉喇叭,默默点燃一支香。
一分钟内,全港超过七百万人同步进入共感冥想状态。
他们“看”到了什么?没人能准确描述。有人看见战火中的亲人背影;有人感受到饥饿年代祖辈的挣扎;有人听见殖民时期劳工在船舱底部用方言低语祈祷……这些不属于个人的记忆,却真实得如同亲身经历。
事后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创伤共情”,而孩子们说:“我们终于听懂了爷爷奶奶为什么总爱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