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五十五章 蜀人的酒(第2页)

第三百五十五章 蜀人的酒(第2页)

众将闻讯哗然。靳勇当即请命出征:“贼寇猖獗,不可姑息!末将愿率三千精骑,直捣其巢!”

赵佗却未立刻应允。他召来夫子荆、董翳与库尔班共议。库尔班沉吟片刻,竟大胆进言:“将军,月氏与羌人之所以联兵,必因生存艰难。近年祁连山雪线上移,草场萎缩,水源枯竭。他们南下劫掠,实为求生。若只以兵威镇压,恐激起更大反抗。不如先遣使者携粮药前往谈判,许以互市之利,或可化干戈为玉帛。”

夫子荆赞许道:“此子见识已超常人。古人云‘上兵伐谋’,今当以‘仁信’为刃,而非刀剑。”

赵佗思忖再三,决意采纳缓兵之策。他命库尔班随同两名通晓西域语言的老兵,携带五百石粟米、百斤药材及一封亲笔书信,前往敦煌边境设立“和谈帐”。同时传令各郡严守防线,不得擅自出击。

半月后,消息传来:库尔班一行抵达敦煌外围,面对数千武装羌人毫无惧色。他当众宣读赵佗书信,承诺开放边境互市,允许月氏人在指定区域放牧,并派遣医助为其诊治疫病。更有甚者,他提出愿接纳二十名月氏孩童赴贺兰学堂就读,一切费用由秦廷承担。

起初,对方首领冷笑不止,称“秦人惯使诈术”。直至库尔班当场为一名患痢疾的幼童施治,连敷三日艾灸与黄连汤剂后痊愈,众人才渐生信任。最终,月氏长老跪地叩首,表示愿意停战议和,并归还所掠财物。

长安闻之震动。皇帝览奏良久,提朱笔批曰:“边功不在斩首多少,而在化敌为友。赵佗等人,实乃社稷之柱石也。”随即下诏,正式设立“西域文教司”,统辖河西至楼兰沿线三十处“亲子堂”、“耕读田”与“辩理会”,并擢升夫子荆为“太子太傅”虚衔,以彰其德。

然而,喜讯尚未传至贺兰,一场新的危机悄然逼近。

腊月廿三,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年踉跄奔入营地,浑身冻疮,几乎失语。经救治清醒后,他断续说出惊人之语:匈奴单于庭内部生变,右贤王勾结赵国内奸,密谋集结五万骑兵,将于春分前后南下突袭贺兰诸营,目标直指“毁学堂、杀夫子、断秦脉”!

情报详尽,连行军路线与内应标记皆有提及。赵佗立即召开紧急军议,调集五千守军进入战备状态。靳勇主张主动出击,趁敌未聚先发制人;董翳则建议坚壁清野,依托堡垒防守反击。

唯有夫子荆闭目静坐,良久方开口:“此计若只为破军,何必专攻学堂?分明是要摧毁人心所系之地。他们怕的不是我们的刀枪,而是我们的书声。因此,我们更要让书声不断。”

于是,赵佗下令:全营戒严,但学堂照常授课;夜间增派巡逻,但每日晨诵不得中断;孩童轮流参与后勤支援,但学业一日不可废。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宣布提前举行新一期“亲子堂”活动,邀请所有已登记的匈奴家庭提前入营团聚,无论远近,一律护送。

“我们要让他们亲眼看到,”赵佗站在校场上,面对全体师生将士宣告,“就算战火将至,我们也绝不关闭大门。因为我们相信,爱比恨更有力量,光比暗更长久。”

消息传出,震动草原。许多原本观望的匈奴部族纷纷遣使表态,称不愿卷入战争。更有数十户人家连夜赶路,只为参加这场特殊的团聚。

春分前夜,星月无光,朔风怒号。贺兰山巅乌云密布,仿佛大战将临。赵佗立于城楼,手握佩剑,身后是整装待发的将士与静静伫立的夫子荆。

忽然,远处雪原上传来马蹄声。众人屏息凝神,弓弩上弦。却见来者并非敌军,而是近百辆牛车组成的车队,由数百名匈奴牧民护送而来。为首者正是呼延彻,他翻身下马,高声道:“我们带来了粮食、皮袄、药材,还有三十七个孩子。他们要上学。”

赵佗眼眶发热,亲自迎下城楼。

那一夜,营地内外灯火通明。孩子们在父母怀中入睡,夫子们仍在灯下批改作业,老兵们擦拭兵器的同时哼起了秦谣。而在遥远的单于庭,右贤王的阴谋因多个部落拒不出兵而彻底破产,最终被左谷蠡王擒杀。

春风再度吹绿贺兰山北麓时,新一批五百卷图书运抵营地。其中竟有一整套《黄帝内经》手抄本,据说是皇帝亲命太医署誊录,专供“蒙医学馆”使用。

赵佗将书册郑重交予夫子荆。老人抚摸着泛黄纸页,喃喃道:“文明如水,柔而不懈。它不会因刀兵止步,也不会因寒冷冻结。只要有人愿读,愿教,愿行,它就会一直流淌下去。”

两年后,库尔班毕业离营,带着整整三大箱书籍返回草原。他在呼延部旧址建起第一座“怀远学堂”,门前种下一棵从贺兰移植来的槐树苗。每年春天,他都会组织学生抄写《孝经》《千字文》与《疗伤方》,并将副本送往周边部落。

而贺兰营地,早已不再是孤悬塞外的军堡。它成了北方的文化枢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胡汉学子前来求学。昔日烽火台变成了钟楼,每晨鸣钟七响,象征仁、义、礼、智、信、勇、和七大德行。

许多年后,当新一代少年站在学堂门前仰望那棵参天槐树时,已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它说:

“看见了吗?它的根,扎进了石头缝里,却长出了整片森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斗罗大陆
唐家三少斗罗大陆
...
帝国崛起
断刃天涯帝国崛起
...
我有一剑
青鸾峰上我有一剑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