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琉古人据守不出,想与之交战,要想办法先将之从城中给诱出,否则只有强攻城池。
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曹参等人现率领的兵只有一万多,少于塞琉古人,自然不能强攻。
如果是一万多秦军,曹参等人也许会试着攻一下城,可现在率领的是一万多安息兵。
虽经一月操练,一万多安息兵有变强,可塞古人也不弱相对于安息兵不弱,还有兵力优势,强行攻城更不可取。
既然不能强攻城池,摆在曹参等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可选:一是将塞古人从城中诱出,采用诈败,骂阵激将等办法将塞琉古人给诱出城交战;
二是绕开这处边关,攻打塞琉古的其他城镇,此处不好打,那就打别的地方去;三自然是不打了,退兵回去。
第三条路自然是不会选,使团从安息人那借兵,又操练了一个月,一箭不放,一刀不砍,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那阿尔沙克一世等会怎么看使团?秦国人嘴上吹的挺厉害,结果就这?
我看秦国人也不行啊!
到时,不仅没法让大秦扬威,反而会让大秦威名扫地,被西方国家小瞧。
第一条路,能成功将塞琉古人诱出城自然极好,可要是塞琉古人一直据守不出,那曹参等人在这就会变成和塞琉古人的僵持战。
这种情况要是拖久了,对曹参等人很不利。
首先是粮草问题,粮草也是从安息人那借的,每天都做不成,数万人白白消耗粮草。
其次是士气军心问题,僵持的时间久了,安息士兵会对曹参等人的领兵能力产生怀疑,秦国人究竟行不行啊?
说的那么厉害,可过来后连塞古人的毛都没摸着,从而军心动摇,士气降低。
第二条路绕开塞琉古人的这座边关,去攻打塞琉古的其他地方,相当于孤军深入,要是被塞琉古人发现,将可能被塞琉古人包围。
这看似有被包围全歼的风险,但换个角度想,这是不是相当于把塞琉古人给诱了出来?
风浪越大鱼越贵,风险越大收益也越高。
见到曹参等人领军深入,有被他们包围全歼的可能后,塞琉古人会不会心动?
即便塞琉古人还是谨慎小心,觉得敌军行为太可疑古怪,不敢妄动,可他们收缩在城中防御,又正好能给曹参等人进攻其他城镇机会。
曹参等人并未单独选一或选二,而是将两者综合,让婴带着一部分兵力在这座边关牵制塞琉古人,让塞琉古人以为整支大军都还在这,误导塞琉古人的判断,曹参则趁机带兵绕开边关去攻打附近的塞琉古城镇。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计划,但阿尔达班觉得这计划有很大的几率成功。
塞琉古人现据守城中是因为他们觉得曹参等人的行为反常,带着一万多兵就敢跑来,其中必有阴谋,于是才小心谨慎。
可等他们发觉没有阴谋,纯属他们自己吓自己后,傲慢自大的秉性将重新回到身上:高贵强大的他们居然被一群野蛮人给吓到了,这能忍?
必须得立刻出兵,给这些野蛮人一个惨痛的教训。
而阿尔达班认为这个计划会成功也不仅仅在于秦国人算到了塞古人的反应,还在于秦国人的这计划本身是为了和塞古人交战,至于打的是这座边关中的塞琉古人,还是附近城池的塞琉古人,秦国人不在乎。
也即是这座边关的塞琉古人出来和秦国人交战在计划中,不出来交战,那秦国人去攻打附近的塞琉古城镇,对秦国人来说也一样。
这个计划最大的风险是兵太少,有被塞琉古人给包围全歼的可能,如果父王能借给秦国人三四万兵,秦国人这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
可惜,父王不可能借出这么多兵。
曹参果断下令分兵,一直三千人的人马由灌?统领,在此牵制误导塞琉古人,而他率领其余兵马向附近的另一处塞琉古城池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