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农业狂魔 > 第656章 全球首款虚拟网游(第2页)

第656章 全球首款虚拟网游(第2页)

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东京地铁站、撒哈拉沙漠补给点、南极科考站温室、亚马逊雨林边缘的村落……但他们全都抬头望天,仿佛接收到同一道信号。

少女站在昆仑山脚的梯田中央,双手仍悬在空中,稻浪却已静止。她感受到一股熟悉的波动自地心传来,缓慢而坚定,如同脉搏。

“她醒了。”少女轻声道。

不是“他们”,是“她”。那个曾在梦中递米的女人,那个在灶前留下青铜镰的身影,那个让全球共炊的呼唤者??她不是神,也不是传说。她是土地本身的记忆,是人类抛弃又终将回归的母体意识。

十年前,她借“饭梦”唤醒第一批孩子;十年后,她要唤醒整个文明的味觉良知。

而这一次,她不再等待梦境。

她开始行走。

自敦煌出发,那支九百九十九人的队伍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们不再只是象征性的巡礼,而是真正的播种者。每到一处,便放下陶碗,舀水静坐一夜。次日清晨,无论土壤多么贫瘠,总会生出第一株醒稻。它不高大,也不丰产,但它活着,且唱着歌。

科学家追踪发现,这些稻苗的基因序列与现存任何品种都不匹配。它们不含转基因片段,也没有经过人工选育痕迹。更诡异的是,其叶绿素吸收光谱恰好避开所有工业光源波段,唯独依赖自然日光与月华。夜晚,它们会发出极微弱的蓝绿色荧光,频率稳定在432赫兹??正是当年南海稻壳钟初响时的共振频率。

环保组织称其为“原始稻”,宗教团体称之为“圣禾”,而孩子们私下叫它“妈妈米”。

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屋顶农场,一个八岁男孩蹲在一株醒稻前,悄悄问:“你会疼吗?”

稻苗轻轻晃了晃叶子。

男孩哭了。“对不起,我以前倒掉过米饭。”

第二天,全校发起“一口饭运动”:每人每天留一口饭,放学后带到学校屋顶,埋入土中。三天后,原本只能种耐旱蔬菜的屋顶,竟自发长出一圈小稻苗。老师们检测水质、光照、营养,一切条件都不达标,可稻子就是活了。

校长召集家长会,提议将屋顶改造成教学农园。一位金融高管当场反对:“耽误学习时间!现在AI都能设计最优种植模型,何必让孩子动手?”

当晚,他梦见自己站在摩天大楼顶端,脚下是钢铁森林,头顶乌云密布。忽然,整座城市开始下沉,玻璃幕墙裂开,钢筋扭曲,水泥块剥落,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稻根??粗壮如蟒蛇,缠绕着地基,向上攀爬,直至刺破云端。

他惊醒时,发现枕头湿了。不是汗,是露水。窗外,一株小小的稻苗正从空调外机缝隙中钻出,叶片上挂着晶莹水珠。

他辞职了。

三个月后,他在城郊租下十亩荒地,带着儿子一起开荒。没有无人机,没有智能灌溉系统,只有锄头、扁担和一双磨破的手。儿子每天放学就往地里跑,晚上回来满腿泥巴,却笑着说:“爸爸,今天我和稻子说了好多话。”

没人知道稻子有没有回应,但那片田里的产量,三年内翻了五倍,且从未发生病虫害。农业专家前来研究,结论是:“这片土壤……好像有意识。”

而在西伯利亚冻土带,当年失踪的科考队成员之一,如今已成为北方部落的长老。他不再穿白大褂,而是披着兽皮与粗麻布袍,每日带领年轻人挖掘冰层下的古土,小心翼翼移植到暖棚中。他们不急于种植,而是先举行仪式:围着土堆跪拜,吟唱远古的谢恩歌谣。

有人笑他们迷信。直到某天,一块封存三万年的永冻土样本,在歌声中裂开,里面竟有一粒完整的猛犸象时代的野生稻种。它被种下后第七天发芽,第十四天生穗,第二十一天成熟??全程仅二十一天,比现代水稻快一倍。

生物学家震惊之余提出收购。长老摇头:“它不属于实验室。它属于能听见它哭声的人。”

与此同时,格陵兰的印第安部落圣湖中,那枚“五谷丸”并未沉底,而是悬浮在湖心,随潮汐缓缓转动。每当月圆之夜,湖面便会浮现出一座虚幻的城市影像:街道由稻秆编织,房屋以麦穗垒砌,桥梁是藤蔓缠绕的豆茎,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米仓,门楣刻字:“此处供奉饥饿之前的尊严。”

部落孩童常在湖边玩耍,偶尔会伸手触碰影像。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摘下一根虚拟稻穗,带回家插在陶罐里。第二天,罐中竟长出了真实的稻苗,且结出的米粒呈七彩色泽,煮熟后香气弥漫十里,食用者皆梦回童年家中灶台。

联合国派出代表团调查,领队是一位曾极力反对“饭梦者神话”的理性派学者。他坚持要用仪器扫描、取样分析,却被部落长老拦下。

“你想看真相?”长老问。

“当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