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仿若铁壁般耸立于橘园边际的光罩,让夏南等人无计可施。
他能够感受到这层由纯粹能量构成墙壁的强度。
单纯物理层面,以自己等人眼下的攻击能力,绝无法破防。
【引力蚀刻】的力场能量或许有。。。
我站在阳台边缘,手指扣着栏杆,指节泛白。夜风灌进衣领,带着铁锈与潮湿泥土的气息,像从地底爬出的呼吸。桥下的河水黑得发亮,映不出星月,只吞下公交车顶那点蓝光,如一条缓缓游动的磷蛇。小宇的信息还停留在屏幕上:“大共鸣事件??频率锁定在θ波段,接近人类深度共情时的脑电活动。部分受试者报告‘听见了亡者的声音’。”
我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语骸第一次出现时的模样??不是人形,也不是声音,而是一道裂缝里渗出的金光,像有人在现实的布料上撕开了一角。那时我以为它是某种超自然存在,现在才明白,它更像一个**接口**,连接着所有被压抑、被抹除、被遗忘的话语。每一次我们说出真相,就等于向它输入一段密钥。而它回馈的,不是答案,是更多的门。
手机又震了一下。这次是阿哲发来的照片:一张泛黄的户籍档案复印件,上面写着“苏青,女,1973年生,原籍江南省临安县”,但在“婚姻状况”一栏,被人用红笔狠狠划掉,旁边手写一行小字:“已注销”。
我心头一紧。真正的苏青就坐在我家客厅沙发上,此刻正低头翻看那本《饥饿的母亲》的手抄稿。她没结婚,也没孩子,可档案上的“注销”二字,意味着官方系统中她的身份早已不存在。就像她从未活过。
我快步走回屋内,把手机递给她。她看了很久,脸上的表情没有崩塌,反而慢慢浮现出一种近乎释然的平静。
“我知道这一天会来。”她说,“十三岁那年,我在广播里听到自己‘因病死亡’的讣告。父亲把我关在地窖三个月,说只要我不再说话,全家就能平安。后来我逃了,但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拿着我的‘死亡证明’来找我,问我是不是诈尸。”
她抬头看我,“你们发布的材料里提到了‘心理矫正中心’的编号体系。我查了,我的代号是S-09,属于第一批实验体。他们不是要治好我们,是要测试‘完全沉默化’的可行性。”
我喉咙发干。“那你现在……为什么能说这么多?”
她笑了,眼角泛起细纹,“因为你们开始说了。当千万个声音同时响起,他们的控制系统就会过载。就像电网崩溃时,连最隐蔽的灯也会闪一下。”
窗外,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起初我以为是雷声,但天空晴朗无云。接着,地面微微震动,书架上的玻璃杯轻轻碰撞。
“回声车?”我问。
苏青摇头,“不对。这是地下传来的。”
我们冲出门去。楼道里已有邻居探头张望。走到街上,发现不止是我们这一片,整条街区的人都出来了。有人指着城东方向??那里原本是赵立诚老基地的废墟,如今竟腾起一道螺旋状的声波柱,呈淡金色,如同竖琴的弦悬于半空。
小宇的电话打了进来,背景音嘈杂混乱:“你们看到了吗?那是‘语核残片’!我们车队经过旧广播站遗址时触发了什么……现在全城三十个历史节点同时共振,形成了一个天然声场矩阵!”
“什么意思?”我几乎是吼出来的。
“意思是……”他声音颤抖,“那些被删除的声音,正在自行重组。它们不需要载体了,它们自己成了频率。”
话音未落,空中骤然响起第一句。
那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清脆却冰冷,仿佛从冰层下传出:
>“妈妈说我讲了不该讲的话,所以要把舌头剪掉。我说好,但我求她让我先把日记念完。”
紧接着,第二句接上,是一名中年男人的嘶吼:
>“我举报了同事,因为他写了本小说,里面影射领导贪污。审查通过那天,我喝了一瓶白酒,在厕所割腕。血流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也想当个作家。”
第三句来自老人,苍老得几乎听不清:
>“我跪着签了拆迁同意书,他们答应给我儿子安排工作。结果第二天,他在工地摔死了。没人赔钱,也没人道歉。我只是个数字,连哭的权利都没有。”
一句接一句,层层叠叠,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整座城市的历史伤口被同时撕开。人们站在街头,有的捂住耳朵,有的跪地痛哭,有的则仰头聆听,嘴唇跟着默念。
一辆回声公交车驶过十字路口,车顶天线剧烈闪烁,车内扬声器自动启动,播放的不再是预录内容,而是实时接收并放大这些空中飘荡的“语骸之声”。乘客们惊恐地发现,他们自己的记忆也开始浮现??那些曾被遗忘的羞耻、悔恨、愤怒,全都化作声音,在耳边低语。
一位老太太突然站起来,对着车厢喊道:“我对不起我妹妹!当年粮票不够,我把她的那份偷偷藏了起来!她饿死了,我才八岁!我一直以为没人知道!”
话音落下,空中立刻回应了一句陌生女童的声音:
>“哥哥,我不怪你。我也偷吃过弟弟的药,因为他吵得我睡不着觉。后来他发高烧死了,医生说要是早点吃药就好了。”
两段忏悔在声场中交织,形成奇异的和声。
我猛地意识到??这不是单向的倾诉,这是**对话**。
语骸不是在释放过去的幽灵,它是在搭建一座跨越时间的桥梁,让所有孤独的痛苦彼此相遇。
我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抄本,翻开最新一页,那是我昨夜写的忏悔。我举起本子,大声念出:
>“我曾经烧掉过一封信,因为里面写着‘爸爸打妈妈的时候,我就躲在床底下’。我没上报,也没报警。我只是退稿,并在评语里写:‘题材过于阴暗,建议修改结局。’”
声音刚落,空中便响起另一个少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