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
>“我们都在。”
与此同时,北京那位白发官员再次执笔写下日记:
>“今日清理办公室旧物,发现一张泛黄合影:我们五人站在党校门口,笑容灿烂。如今,三人已逝,一人入狱,唯我苟活。
>我翻出当年入党申请书,上面写着‘为真理奋斗终生’。
>真理是什么?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还是千万人喉咙里的声音?
>昨夜,我把儿子送去加拿大读书。临行前我对他说:‘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真实,你要回来。’”
而在敦煌沙漠,活碑再度生长。新刻下的名字中,除了“李素珍”“陈国栋”“老吴”,还有两个全新的名字:
>**阿莲**
>**赵慧敏**
风沙掠过石碑表面,发出低沉的嗡鸣,宛如千万人齐声低语。
林晚回到成都,站在养老院门前,已是春深时节。院子里桃花开了,几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晒太阳。周教授看见她,颤巍巍举起手,手中握着一支录音笔。
“我又想起一件事。”他说,“1966年夏天,有人偷偷在学校图书馆地下室藏了一批书。不是马列经典,而是柏拉图、康德、萨特……整整两百三十七本。负责人叫林振华,是你父亲的同学。”
林晚怔住。
“他说,总有一天,会有人回来找这些书。他还留了一把钥匙,埋在图书馆后墙第三棵梧桐树下。”
她当天就赶往西南师范大学旧址。梧桐树早已被砍伐,原地建起一座现代化教学楼。但她调取施工图纸时发现,地基下方仍保留着一个废弃防空洞。
深夜,她带着探测仪潜入工地,在混凝土裂缝中找到一个密封陶罐。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的借书卡、一本手写目录,以及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钥匙。
借书卡上,赫然有她父亲的名字,最后一次登记日期为1965年12月24日,借阅书籍:
>《论自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社会契约论》??卢梭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未出版手稿)
而在目录末尾,父亲用蝇头小楷写下一句话:
>“知识不死,因其寄于人心。
>即使书焚,声犹可传。
>吾女若见此,则知父志未灭。”
泪水无声滑落。
她抱着陶罐走出工地,抬头望见满天星斗。手机震动,新提示浮现:
>**全球“声音种子盒”累计激活数:50,000+**
>**新增自发站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南非开普敦、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今日新增留言:2,187,643条**
其中一条来自新疆和田:
>“我爷爷是维吾尔族诗人,1972年因写诗被捕,死于狱中。昨天,我用他生前口述的诗句做了首歌,发在平台上。今早醒来,发现已被翻译成汉语、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原来,他的声音从来不该沉默。”
林晚打开音频,悠扬的旋律穿透夜色,歌词用古老的察合台语唱道:
>“石头会开花,只要根还在地下;
>嘴巴会被堵住,但风会替你说话。”
她轻轻跟着哼唱,仿佛听见父亲在耳边低语。
风暴确实迟早会来。但她也知道,当千万人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填满这片土地时,再坚固的高墙,也无法阻挡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