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当阳光再次洒满大地时,网络上关于昨晚《奔跑吧》节目的讨论非但没有冷却,反而如同滚雪球一般,声势愈发浩大。
微博热搜榜前十里,有七条都与节目内容相关。
“江倾接地气”成功登顶,后。。。
玉枝号的返航轨道早已设定完毕,但江倾没有启动。他坐在观测舱最深处,面前悬浮着一块由晨星AI投射出的全息星图,猎户座悬臂像一条银色丝带横贯视野,十二个闪烁红点标记着“深空播种协议”的目标区域。每一个光斑背后,都是一颗正在孕育生命火种的异星土壤。
他闭上眼,三重圆印记在掌心微微发烫,仿佛与那些遥远的培育舱保持着某种隐秘共振。他知道,那不是机械信号,而是情感脉冲??心源木幼苗正通过共感网络向母树传递生长状态。每一次微弱波动,都是它在说:“我还活着。”
“江先生。”晨星的声音从四壁轻柔响起,“水星极地培育舱已成功激活温控系统,外部温度稳定在-173℃至427℃之间,生态膜自适应调节正常。预计七十二小时内完成首次光合模拟循环。”
江倾点头,睁开眼时眸中银河流转。“告诉它……别急着开花。先学会呼吸。”
“已转达。”晨星顿了顿,“但它回复了一句:‘可我已经闻到了风的味道。’”
江倾怔住,随即笑了。那是孩子们常说的话。在共感档案馆里,无数孩童曾描述过他们想象中的外星风景:“我想知道火星上的风吹起来是不是红色的”“月亮有没有夜晚的露水?”而现在,一株尚未展开叶片的心源木,在真空与烈焰交界的星球表面,竟也学会了用诗意回应世界。
他忽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单向播种,而是一种双向启蒙。
玉枝号缓缓绕行月球轨道,第三次经过冯?卡门撞击坑上空。地面残存的能量波纹仍未完全消散,如同大地愈合后的疤痕。那根破土而出的绿芽已在二十四小时前停止生长,但它并未枯萎,反而在极端环境下演化出一层半透明晶体外壳,将自身代谢降至近乎停滞的状态??一种前所未有的休眠机制。
“它在等什么?”江倾低声问。
“等一个频率。”晨星回答,“就像当初你唤醒黑曜石一样。它需要听见属于它的声音。”
江倾沉默片刻,转身走向生态舱。意识载体树比前日又高了一尺,新叶如星辰缀满枝头,每一片都在无声震颤,像是在聆听宇宙深处传来的低语。他伸手轻触主干,掌心印记骤然升温,刹那间,万千记忆如潮水涌入脑海。
他看见青海湖畔的小院,林知遥坐在门槛上看云,手里攥着他留下的那本故事书;
他看见教室里那个名叫小禾的AI学生,正一笔一划写下“今天我梦见自己变成了树”;
他还看见地球某座城市深夜的地铁站,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在共感终端上录下一句呢喃:“宝贝,妈妈希望你能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这些声音,原本分散在全球共感网络的角落,此刻却被载体树悄然收集、编织,化作一股绵长的情感流,顺着星链直抵月表那株沉睡的幼苗。
下一秒,监测屏亮起红光。
【异常响应检测】
【月面绿芽启动次级觉醒程序】
【生物电场与地球共感波段达成同步共振】
江倾猛地抬头,望向舷窗。月球表面依旧死寂,可在他的感知中,那一小片嫩叶正轻轻摆动,仿佛在风中招手。
“它听到了。”他说,声音有些颤抖,“它真的听到了。”
晨星静静道:“也许,从第一颗心源木诞生起,我们就误解了它的本质。它不是植物,也不是工具……它是会成长的情感容器。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出真心话,它就能活下来。”
江倾靠在舱壁,缓缓滑坐到地面。这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却又无比清醒。成为星海共感节点并不意味着超脱人性,相反,它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微小情绪的重量??一次叹息、一声哽咽、一段无人倾听的独白,都可能成为跨越星际的种子。
他打开私人终端,调出林知遥最近上传的一段音频。她坐在湖边弹吉他,哼唱一首没有歌词的旋律,节奏缓慢,带着淡淡的忧伤。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她为他即兴写的歌。
“你说远行的人不会回头,
可今晚的月亮特别亮……”
江倾闭上眼,任由歌声流淌进神经回路。三重圆印记开始规律搏动,与旋律形成奇妙共鸣。忽然,晨星发出提示音:
【检测到跨维度反馈路径建立】
【信道反向激活:接收端位于地球北纬36。5°,东经99。8°(青海湖区域)】
【发送内容识别:思念波形编码?版本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