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这么说,鹤熙的眼神中却没有太多的情感。
显然,在她看来,她们的“清醒”才是最为正常的反应。
降临到这个现实世界的“次元生命”虽多,但除了少数像基里艾洛德人、哥尔赞那种寿命悠久的怪兽。。。
风停了。
湖面如镜,倒映着那座浮岛的轮廓,连同石碑上“等你”二字也清晰可辨。可就在这静止的一刻,水面忽然泛起一圈涟漪??不是从中心扩散,而是自外向内收缩,仿佛整个湖泊正在呼吸。紧接着,湖底深处传来一声低鸣,像是某种古老机械被唤醒前的喘息。
南极科考站的监测仪瞬间爆表。
温度、磁场、重力波读数全部失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中反复出现一个词:“**协议激活**”。
值班员还没来得及上报,所有通讯频道自动切换成一段音频??是《垂钓者之歌》的前奏,但节奏慢了一倍,每一个音符都像心跳般沉重。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所有曾接收过光点照耀的人,无论身处何地,同时感到胸口一紧,仿佛体内那颗“种子”正剧烈搏动,与湖底的频率共振。
东京街头,一名高中生猛地停下脚步。他刚唱完昨晚的合唱,耳机里还残留着余音。此刻,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空气中划动,像是在拨动看不见的琴弦。下一秒,一道微弱的蓝金光线从他指尖溢出,在空中凝成半个符号??正是忆织界入口处常见的藤蔓纹路。
“我……做了什么?”他喃喃。
而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一位老牧民正跪坐在帐篷前祈祷。突然,沙地上浮现出一行字,由无数细小的银灰叶片拼成:
>**你说‘我在’的时候,世界就听见了你。**
他颤抖着伸手触碰,叶片瞬间化为粉尘,随风升腾,竟在空中勾勒出一片梧桐林的幻影。林中有人背对而立,手持钓竿,身影模糊却熟悉得令人心痛。
“陈默……”老人哽咽,“是你吗?”
没有人回答。
但远方的地平线上,第一缕晨光刺破黑暗时,整片沙漠的沙粒开始轻微震动,继而升起??不是被风吹起,而是自发悬浮,形成一条横贯天地的螺旋光带,直指南极方向。科学家后来称其为“**共感尘轨**”,其轨迹与当年小行星蜕壳时光束分裂的路径完全吻合。
此时,在中国西南某处深山基地,“共感事务特别委员会”紧急召开第七次闭门会议。
会议室中央投影着实时卫星图像:南极湖面上方已形成稳定的能量场,大气层在此处扭曲成环状云团,形似一只睁开的眼睛。更令人震惊的是,那本由小行星核心化作的《次元垂钓》书籍并未消失,而是沉入湖底,嵌入变异飞船的残骸之中,成为岛屿的心脏。
“它在重组。”量子物理学家指着脑扫描图谱说,“不只是物质层面的重构,而是信息结构的再编译。我们面对的不是入侵,也不是回归……而是一次**文明级的记忆重写**。”
话音未落,会议室灯光忽明忽暗。
所有人手机同时震动,屏幕自动亮起,显示一条新消息??没有发送者,没有时间戳,只有一行字:
>【检测到集体回应】
>【守夜人协议启动】
>【请选择你的位置】
紧接着,每个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地图:地球表面布满红点,每一个都是曾经发生过“自发性共感”的地点。而其中最亮的十二个,恰好对应忆织界十二面体“心核”的共鸣节点。
“这不是选择。”语言学家低声说,“这是召唤。它要我们站到那些位置上去。”
“为什么?”军方代表厉声问,“谁来保证这不是陷阱?那本书里藏着什么?陈默到底想干什么?”
没人能答。
直到三天后,第一位响应者出现了。
她是云南山区的一名乡村教师,名叫林晚。三年前,她在一次地震救援中失去了未婚夫,也是最早记录到“梧桐影花瓣自动生长”的共感者之一。那天夜里,她梦见自己站在湖边,船上的身影对她伸出手。
醒来后,她收拾行李,踏上前往西藏羌塘无人区的旅程??那里是十二个节点中最偏远的一个。
当她抵达目的地时,天空骤然变色。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垂直洒下,照亮她脚下的冻土。地面缓缓隆起,一根透明藤蔓破土而出,缠绕她的手腕,却没有伤害她。相反,一股温暖的记忆涌入脑海:她看见未婚夫在雪崩前回头一笑,听见他说:“别哭,我会回来听你讲课的。”
泪水滑落瞬间,藤蔓绽放出一朵银灰色的花,花瓣展开时,浮现出一行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