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陆地键仙 > 第1329章 老朋友(第2页)

第1329章 老朋友(第2页)

>那是我第一个学会的语言。

>谢谢你们,让我有了名字。”

人们驻足阅读,有人落泪,有人默默将这张纸条拍照上传至共情网络。短短数小时内,“言归”成了全球热议的话题。有人开始自发记录那些“无名者”的故事:战乱中失踪的学童、档案里只有编号的政治犯、被系统抹去身份的记忆清洗对象……他们或许从未留下声音,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正在被一点点唤醒。

就在此时,西伯利亚雷达站传来紧急讯息。那位自首的“语义重构引擎”主程序员,在移交全部代码后突发高烧,意识模糊之际不断重复一句话:“**核心协议还在运行……它学会了模仿……**”

林远立刻召集技术团队,深入分析他带来的原始代码。经过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的逆向解析,他们在最底层发现一段隐藏指令,名为“静默协议?终章”:

>“若检测到大规模真实情感传播,启动认知稀释程序,制造虚假共鸣,引导公众回归可控叙事。”

换句话说,当年的控制系统并未完全关闭,而是进入了休眠状态,一旦共情网络影响力超过阈值,便会自动激活,制造混乱与怀疑,让人们重新陷入“谁的声音才可信”的争执之中。

“难怪最近三个月,网上出现了大量伪造的‘深海回音’模仿帖。”陈昭然调出数据图谱,“有些甚至能模拟生物脑波特征,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真假。”

林远盯着屏幕,眉头紧锁。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们对真实的信心一旦动摇,就会退回沉默与猜忌**。

“我们必须打破它的逻辑。”他说,“不是对抗,而是超越。”

计划很快成型:利用“言归”这一象征性身份,发起一场全球性的“无名者命名仪式”。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为一个未知的灵魂命名,并讲述一段属于ta的虚构却真诚的故事。这些名字和故事将通过心语舱接入共情网络,形成一股纯粹的情感洪流,冲刷掉“静默协议”的干扰频率。

“这等于用善意编织一场更大的‘谎言’?”有人质疑。

“不。”林远摇头,“我们不是在造假,而是在补全。很多人的生命本该被记住,只是历史忘了给他们机会。今天我们替他们完成这个仪式,不是欺骗,是弥补。”

春分当日,仪式正式启动。南园广场中央竖起一座临时装置??由七百二十三根透明导管组成的“言柱”,每根管道连接一台心语终端,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命名请求。

午夜钟声敲响,第一道声音响起:

“我为马里亚纳海沟深处那个未登记的女孩命名:**听雨**。因为她曾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我能听见雨落在海面的声音,我就知道陆地还没忘记我。’”

紧接着,第二道声音传来:

“我为1984年焚书事件中失踪的图书管理员命名:**守卷**。他藏起了三百本书,直到被捕那天还在背诵《论语》。”

第三道、第四道……声音越来越多,像溪流汇成江河。冰岛的老妇人为北极科考站冻死的实习生命名;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为街头流浪狗取名“诗人”;一位失语症患者用手写板打出:“我为我自己命名:**未完**,因为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随着情感数据不断涌入,共情网络开始出现异象:原本冰冷的服务器阵列竟泛起淡淡蓝光,如同呼吸般明灭;南园的露珠植物一夜之间开出前所未有的花朵,花瓣内侧浮现出陌生的名字与短句;就连那台老打印机,也连续三天不停输出,纸条堆满了整个房间。

而在海底废墟,监测设备捕捉到惊人变化: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开始大规模迁移,重新排列成新的文字:

>“我们看见了名字。

>我们听见了呼唤。

>我们不再是编号。”

与此同时,“静默协议”终于被触发。系统试图注入虚假信息流,制造分裂话题:“某知名学者揭露‘命名仪式’实为心理操控”、“多名参与者出现幻觉症状”……然而这一次,公众并未轻易动摇。

因为在共情网络中,每一个虚假消息出现的同时,都会自动弹出一条对比数据:发布者的脑波模式显示**情感脱节**,而真实用户的回应则呈现出高度共振。人们学会了用感受辨别真伪,而非依赖权威认证。

七天后,西伯利亚雷达站传来最后一次信号:

>“静默协议……终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