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起码还能寻个馆儿,教上几个学生户口糊口。老童生可真是惨,读了半辈子书,体力活、农活干不了,考生员又考不上,一家人过得凄惶。
到了崇祯朝,杂粮都涨到一两银子以上一担了。都有饿死的了。
我们觉得秀才档次低,其实就是童生也不好考的。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读书人需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核后方能获得童生资格。也是淘汰了三分之二的人,才能具备参加院试考取秀才的准入条件的。
童生资格与年龄无关,未进学者即使年逾五六十岁仍称童生。
童生到秀才,需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重考试,每场考试淘汰率均较高。
县试录取率约50%,如北直隶省,每县1500人录取750人。
府试还要再度淘汰30%,750人中余525人。也就是说,童生通过率仅有三分之一,和现代90年代初中升高中录取率差不多。而考秀才可比考大学,考研究生难度大多了。
院试最终录取约50人成为秀才,能走到这一步的,整体通过率仅仅3。3%。
这些老秀才本来有一些待遇的。成绩优异的“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如明代初期每月六斗米,后调整为每年四两银子,相当于工匠年收入。这还不是人人都有,必须是生才有的,而且有名?限制的。一般是县学20人、
州学30人、府学40人,享受固定补贴。
你要是增广生、附生这种低等秀才,则一分钱没有的。
虽然,一等秀才有些补助,可是此时,大明拖欠文官工资,拖欠军饷成了常态。皇帝和朝廷有钱,也优先用于安抚不断兵变闹饷的丘八们,文官都拖欠工资,谁还管这些穷秀才死活。
万历以后,他们能领到补贴基本没有了。
要是他们肯放下面皮,找份工作。还是可以比老百姓过得好的。
万历时期,秀才担任塾师年收入约30-50两银子,高于普通劳动者约10两。但这得是在县城以上的正经大书院才行。
乡镇里哪有这么多生源。能对付一年四五两就不错了。
崇祯朝的饥荒,导致这些人早已没了收入。老百姓和小地主们都快饿死了,哪有钱送孩子读书。
在他们绝望的时候,杨府传来了福音。杨府招募教书先生,生员月薪三钱银子,外加一担玉米一匹布、一斤精盐。秀才月薪一两银子,外加一担白米,三匹布,五斤精盐。
这个世道,这种待遇哪里找去。他们都动心了。
他们或被招募,或被同年引荐,到北直隶各地的杨府招募点来应聘。考试通过后,纷纷来了杨府的学校教认字,做了最早的识字老师。给杨府的少年们提供了早期的启蒙教育。
杨凡觉得人的智力都差不多。
这些人科举不行,可是都是认字的,熟读儒家四书五经。不见得学习数理化就不行。他们虽然年纪大了,记忆力和思维速度差了,但是大脑发育成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反倒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