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的语言高度标准化,回答问题时语调平稳得近乎机械;他们不说“我觉得”,只说“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他们描述梦境时,使用的词汇竟与政府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完全一致。
更令人心悸的是,每当某个孩子流露出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旁边就会有老师悄然靠近,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让我们把它放下吧,好吗?”随后,那孩子的眼神便会迅速恢复平静,仿佛情绪从未出现。
云知潜入夜间巡查的医护房间,偷看了电子档案。系统记录显示,这些孩子都被植入了一种新型神经调节芯片,名为“心宁Ⅲ型”。它不会压制语言,反而鼓励表达??但所有表达必须经过内置过滤模型的审核。一旦检测到“潜在不稳定情感模式”,便会释放微量药物,诱导大脑产生“自我修正”的错觉。
换句话说,这不是禁止说话,而是**驯化说话**。
真正的恐怖在于:这些人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深夜,她潜入数据中心,试图接入主控网络。就在她插入明河留下的心网碎片时,警报骤然响起。不是刺耳的鸣笛,而是一段极其柔和的童声合唱,旋律优美,歌词却是:“请回到房间,请闭上眼睛,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清道夫来了。
但这一次,它们不再是金属躯壳,而是穿着白大褂的心理医生,手持喷雾器,脸上带着悲悯的微笑。他们不说“逮捕”,只说“带你回家”;不使用暴力,而是用共情式催眠:“我知道你很累,让我们一起放松下来,好不好?”
云知挥剑。
铜剑斩向的不再是频率或波动,而是**语言的陷阱**。当一名“医生”说出“你只需要被理解”时,她猛然劈出一剑??那一瞬间,对方的表情凝固了,仿佛意识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扮演角色。
铃铛震响,心网共鸣。
她看到了藏在这座机构背后的完整链条:全球至少三百所类似设施,由同一个跨国基金会资助,教材统一,技术共享,目标明确??不是消灭思想,而是重塑“健康思维”的定义。任何偏离主流情感模式的人都会被悄然纳入体系,直至彻底“康复”。
而这一切,都被包装成“人文关怀”与“心理进步”。
她引爆了服务器群,将所有数据上传至公共频段。但这次,传播速度极慢。因为大多数人看到这些信息时,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怀疑:“这会不会是阴谋论?”“是不是有人故意制造焦虑?”“也许他们真的需要帮助呢?”
她终于明白??最坚固的牢笼,是让人自愿走进去的。
离开前,她找到一个躲在储物柜里的小女孩。她约莫十岁,双手紧紧捂住耳朵,嘴里不停念叨:“我不想听话……我不想听话……”
“你是怎么逃出来的?”云知轻声问。
“我装睡。”女孩颤抖着说,“昨晚他们给我喝了药,但我没咽下去,藏在舌头底下。然后我吐掉了……可我知道,下次他们会换一种方式……”
云知握住她的手:“你想不想去一个地方,那里没人规定你怎么想、怎么感觉?”
女孩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她们连夜撤离。途中,女孩靠在她肩上睡着了,梦中仍喃喃低语:“妈妈……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想哭一下……”
云知抱着她,仰望星空。
她想起小时候,小川老师曾带她去山顶观星。那时她问:“老师,宇宙这么大,会不会也有别的文明在监听我们?”
小川笑答:“也许有。但如果他们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谎言,那我们就不配被称为智慧生命。”
如今,她终于懂了。
人类最大的危机,从来不是科技失控,而是**真诚的消亡**。当每个人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错误的情感,当眼泪被视为疾病,愤怒被视为失衡,悲伤被视为缺陷,那么再华丽的语言,也不过是精致的坟墓。
她决定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
回到南方海岸后,她召集各地言堂代表,在一座孤岛上举行秘密会议。她提出一项计划:**重建原始心网**??不是依赖任何系统或设备,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共鸣,建立一个完全脱离数字监控的情感联结网络。
“我们要找回那种最古老的能力,”她说,“不用文字,不用录音,甚至不用语言??只是看着一个人的眼睛,就能感受到他的痛。”
有人质疑:“这太理想化了。现代社会不可能倒退回部落时代。”
云知摇头:“我不是要回去,而是向前走。我们已经走了太远,远到忘了出发的目的。语言的意义,不是传递信息,而是传递灵魂。”
最终,三十六人响应号召,自愿切断与外界的所有通讯连接,进入深度共感训练。他们围坐成圈,每日分享记忆、梦境、恐惧与渴望,逐渐形成一种奇特的同步现象:一人流泪,众人皆感酸楚;一人欢笑,余者心头温暖。
三个月后,第一个奇迹发生。
一名失语多年的女子,在集体冥想中突然开口,说出了她母亲去世那天没能说完的话:“妈,对不起,我没来得及告诉你,我很爱你。”
话音落下,三十公里外的一位渔民猛然抬头,手中的渔网掉落。他不知为何,忽然泪流满面,喃喃道:“我妈……也是这么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