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好好开发平原,荒北起码能住两亿人。所以这些流民在入荒北只是一个毛毛雨。
于是她就定下政策,稍微放宽门槛,允许来的人自发前去开垦的地区,只要按时按点上岗,旷工不超过三十天的人,达满一年者,可以获得临时居民证入驻在附近的开荒村。
有了临时居民证还能享受荒北低价粮的待遇和就医资格。
一个低价粮的资格就足以让流民们有动力附近山林开垦。
当八万流民入了荒北,连一点水花都没溅起的消息传到大梁。
蓝铃自己预估荒北现在的经济与粮仓的承受力,起码达到整个大姚人口的程度。
也就是说就算所有人搬去荒北,地方还是够住,粮食还是够用。
蓝铃拿起一枚煮好的土豆,她熟练地剥皮,一边在后殿听着大臣与皇帝的吵闹。
好不容易缓和的君臣关系。
此刻又因为一颗土豆,产量太大,而起了争执。
大臣们以米价低伤农为借口,拒绝土豆大量栽种,但是可以允许土豆种在贫瘠的地方,不得挤占粮田的空间。
理由确实正当,但谁都知道大梁有几亩田真正属于贫民?
大梁的自耕农人数不足三成,并且还在急剧压缩当中,若不是现在大梁对大姚开战,临时招募底层士兵,创建一定的岗位,让底层家庭得到一丝喘息。怕是大梁此刻也要因为土地兼并的矛盾产生内乱。
还是邓世子他自认为在荒北待半年,研究好了荒北的分配制度,推荐太微效仿晋王重新实施分配,将国土都收归国有。
此话一出,足以激起千层浪。
原本那些清流大臣纷纷站出来反对。
他们确实是一些爱国爱民的人,但一旦触及自己的利益,还是会跳出来反对。
既得利益者向来如此,为了自己的利益,宁愿放弃未来。
一直到无法调和矛盾造成流血牺牲时,才会惧怕被反抗,从而选择妥协。
于是公有与私有的矛盾,被摆出台面。
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调转枪头指责邓世子损害朝廷的利益,国家的经济来推广土地国有。
让邓世子错愕不已,面对大家的指责,他陷入了迷惘,直到退朝,大臣们都指着他骂,多数是骂他不懂朝政,肆意乱政。
太微都选择冷眼旁观,因为他觉得要给这个天真弟弟一点教训。
然而教训是没有。
邓世子在下朝后,拉着太和公主邓薇去拜访蓝铃。
就此事进行求惑被拒绝。
蓝铃还是要出宫才敢跟他说实话。
“曾经我以为晋王此举定会埋下祸患,后来住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削去当地世家与官绅的势力,反而更优化了统治。”
“没有世家与官绅,社会反而运转更快。”
说着蓝铃又摇头:“不对,不是没有,而是某些世家与官绅。”
“晋王靠着一家独大确实给荒北的民众带来繁荣,不过她也并非一家独大,很奇怪,她喜欢到处放权,每放的权只需要经过笔试与下基层就可以获得机会管理地方。”
“并且这些笔试并不简单,上面的试题都经过专业选拔知识的验证,可以说晋王有完整的一套运营模式。”
“它具备考察选拔,督察,甚至纠察。”
当然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治。
“还有每个季度对官场风气的监督,举报,还有定期考察,几乎每一层都在循环运转。”
太和公主道:“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荒北如今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着经济好,才能运转。”
蓝铃却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她道:“经济良好自然占大头,但基础优势实际在于晋王打下的平台,摊平底层治理成本,打破商业官场的垄断,注入活力才是关键。”
“准确来说,荒北的各界人士都非常拥戴晋王,会积极配合她的每一个政策。”
“是具备一定的民制信念。”
此话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