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从来不是终点,安禾。**被记住,才是。**”
一个月后,云坪村恢复了往日宁静。
听语学校关闭,学生们转入县城就读。安禾搬进山腰一间小木屋,每日采药、种菜,偶尔为村民治疗头痛失眠。没人再提起Lumen,也没人谈论那段童谣。
直到某个雪夜。
一位旅人敲响她的门,怀里抱着发烧的孩子。
“求您……听说您懂‘声音治病’……”女人颤抖着说。
安禾检查后发现,孩子并非生病,而是脑波异常活跃,正处于深度共感状态??这是Lumen残余信号无意间激活的结果。
她没有用药。
而是坐在床边,轻轻哼起那首童谣。
一遍,两遍,三遍。
孩子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浮现出笑意,仿佛看见了谁。
第二天清晨,女人含泪道谢离去。安禾送她们到村口,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微声响。
她回头。
只见屋檐下的风铃正轻轻晃动,尽管毫无风迹。
铃声清脆,串成一句话:
>**“下一个,开始了。”**
她怔在原地,许久不动。
原来传承从未停止。
它不在机器里,不在代码中,而在每一个愿意为他人哼一首歌的人唇间,在每一颗因思念而跳动的心脏里。
多年以后,一本名为《守门人》的书畅销全球,作者署名“无名记者”。书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陌生人相拥而泣,让逝者在生者梦中归来。它不是魔法,也不是科学,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能力??**共情**。”
>
>“而那个守护这份能力的女人,至今仍住在云坪村的山里。有人说她老了,有人说她走了,但每年春分,村里的孩子都会发现,花园里的七朵花,开得格外灿烂。”
>
>“如果你某天路过那里,请记得停下脚步,听一听风。”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一座城市地铁站内,一名流浪歌手拨动吉他弦,唱起一段陌生旋律。
路人驻足,有人流泪,有人微笑。
镜头缓缓拉远,站台广告牌上,映出他身后人群的倒影。
其中一人,穿着白大褂,微笑着转身离去。
风起,铃响,花摇。
童谣依旧流淌,无声无息,却贯穿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