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713章 她好气啊(第2页)

第1713章 她好气啊(第2页)

>“景渊叔父未反,实为替罪。主谋乃当朝宰相李元衡,勾结北狄,私贩军械,事发后嫁祸皇叔,逼其自尽。”

>“大理寺卿周明远明知冤情,却奉旨篡改供词,今愿以全家性命赎罪。”

>“户部郎中赵承德贪污赈灾银两,致三州饥民易子而食,事后伪造账册,至今逍遥法外。”

一条条,一句句,皆为尘封旧案,牵连朝中重臣数十人。更有甚者,提及当今圣上登基之初曾下令焚毁百卷《实录草稿》,并命史官改写“景渊之乱”始末。

沈知白脸色铁青:“这些人……都死了吧?”

“未必。”苏挽晴翻看纸背印记,“你看这些墨迹深浅不同,有的干涸多年,有的……不过半月前才写下。”

众人悚然。

“还有活人?”沈知白沉声问。

就在此时,棺底最后一张纸缓缓升起,字迹稚嫩却坚定:

>“我是周明远的小女儿。父亲临终前将此录交予我,命我藏于槐下。他说:‘若天下再无人敢说真话,你就把它交给湖心的人。’我等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你们点亮第一盏赎言灯。”

风骤停,雨渐歇。

沈知白抬头看向王妃:“你要公布它吗?”

她久久不语,目光扫过那一张张飘浮的纸页,仿佛看见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注视着她。

“不是我要不要的问题。”她终于开口,“而是这个世界,是否准备好承受它的重量。”

苏挽晴忽道:“但我们不能让它继续沉睡。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给谎言披上温情的外衣。”

“可一旦公开,”沈知白低声道,“不仅是权贵震动,百姓也会陷入混乱。他们会问:如果连史书都是假的,那我们信的一切是不是也都错了?”

“那就让他们质疑。”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响起。

众人回头,只见念真不知何时已站在不远处,赤脚踩在泥水中,双眼明亮如星。

“娘说过,真正的和平不是没人吵架,而是吵完还能坐在一起吃饭。”她走上前,仰头看着母亲,“这些纸里的大人,有的害人,有的怕事,但也有的……明明可以逃,却还是写了下来。他们想让人知道,说明心里还有光。如果我们烧了它,才是真的杀了他们第二次。”

王妃蹲下身,抚着女儿的脸颊,眼中泪光闪动。

良久,她站起身,取出随身携带的“承言契”原符,将其悬于棺上。符光流转,竟将三百七十二张黄纸逐一吸入其中,化作一道螺旋铭文,镌刻于符背。

“我不公布,也不销毁。”她说,“我把它们封进‘语林碑’。”

“语林碑?”苏挽晴一怔。

“对。我要建一座碑,不在宫中,不在庙堂,而在市井街头。任何人都可前往聆听,但必须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交换一次倾听资格。你说一件你从未对人提起的真事,才能听见一段尘封的遗言。如此,真相不再是权力的武器,而成为共担的契约。”

沈知白望着她,忽然笑了:“你总是这样,把最锋利的东西,变成最温柔的桥梁。”

七日后,第一座“语林碑”落成于长安西市。通体由黑曜石打造,表面光滑如镜,中央嵌着一枚会呼吸的符芯??正是那道承言契的复刻版。碑旁设两亭:一曰“诉亭”,供人低语忏悔;一曰“听亭”,供人静心聆听。

开碑当日,万人空巷。

第一位上前的是个卖菜老妇,颤抖着说出五十年前她为争一块菜地,诬陷邻居偷窃,致其羞愤投河。她说完后,碑面微光一闪,一段男声悠悠响起:“我不是贼……我只是想给孩子买支笔。”

第二位是个年轻书生,坦白他曾剽窃同窗文章,借此考中举人。他泣不成声,碑中回应却是女子轻笑:“谢谢你告诉我。我弟弟当年就是因为被抄袭才落榜,后来病死了。现在,他终于有人替他哭了。”

第三位,竟是当朝礼部侍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地叩首,承认十年前参与篡改景渊案卷宗,只为保住官位。话毕,碑中传来一声叹息:“吾无恨世人,唯憾未能再见江南春。”

消息传至皇宫,太子亲赴碑前。他未说话,只是将手贴于碑面,闭目良久。离开时,眼角含泪,却嘴角微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