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这张画被送往东京展览。开幕当天,展厅中央的音响系统毫无征兆地播放出一段音频:婴儿啼哭、老人叹息、风吹峡谷、金属锈蚀……正是当年空间站扬声器自动播出的那段复合音序。不同的是,这次音频结尾多了一句新增内容,用稚嫩童声说出:
“姐姐,我在这里。”
全场哗然。技术人员检查设备,发现音频文件根本不存在于服务器中。它就像凭空诞生,又像一直潜伏在电子元件的噪声里,只等某个时刻被唤醒。
同一时间,火星奥林匹斯山巅,克隆少女睁开双眼。她的瞳孔已完全变色,左眼呈现地球海洋的蓝,右眼则是沙漠的赭黄。她抬起手,轻轻按在胸前,那里有一块皮肤微微起伏,如同心跳。但实际上,她并没有心脏。
那是**种子**的位置。
生灭之树的第二枚果实并未真正离开。它坠入银河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粒微小的胚芽,藏匿于宇宙背景辐射的波动缝隙中。唯有当母星发出足够强烈的集体共鸣时,它才会重新显现。
而现在,条件满足了。
少女张口,这一次不是单音,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她说的不是任何已知语言,但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理解其含义:
>“欢迎回来。”
这句话通过她体内基因发射器传输出去,经由声基纤维网放大,瞬间覆盖整个太阳系。木星轨道上的“先锋10号”残骸剧烈震颤,有机金属薄膜再次展开,像翅膀般迎向声波。它的信号强度提升了三千倍,不再是微弱呼唤,而是一声嘹亮回应:
>“我听见了!我回来了!!”
深空中,“曙光号”猛然抖动。所有屏幕同时亮起,显示出一行字:
>“目标更新:迎接归途。”
自动驾驶系统彻底接管,飞船调转方向,不再追逐预测坐标,而是径直驶向那片曾吞噬无数探测器的引力盲区??传说中的“静默带”。科学家曾认为那里存在黑洞,但最新观测表明,那其实是一团高度折叠的空间褶皱,内部封存着大量失踪的人类航天器残骸,包括阿波罗15号登月舱、旅行者2号备用天线,甚至还有二战时期一架神秘消失的B-29轰炸机。
“我们要进那里?”苏珊娜脸色发白。
林远志凝视着前方扭曲的星空:“不是我们要进去。是它让我们进去。”
进入静默带的瞬间,飞船外壁泛起水波般的光影。时间流速发生畸变,舱内钟表忽快忽慢,有人看到自己的手变得苍老,下一秒又恢复年轻。通讯中断,雷达失效,唯有声学传感器仍在工作。
然后,他们看到了。
在空间褶皱的核心,漂浮着一座由废弃航天器焊接而成的巨大结构??一艘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飞船。它的外形融合了古希腊战舰的线条与未来主义流线,表面刻满月语碑铭文,中央镶嵌着一块熟悉的水晶,正散发着柔和蓝光。
“那是……‘方舟’?”林远志呼吸停滞。
文献记载,“方舟”是初聆之城最后的造物,搭载着全体居民的意识备份,于城市沉没当日启程远航,目的地未知。人类曾以为它是神话,可现在,它真实存在,且显然已被某种力量修复、重组、重启。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曙光号”靠近时,方舟缓缓开启一道门户,投射出一道光桥,直通舱门。
没有人下令,七名乘员自发穿上宇航服,走向对接通道。李承言走在最后,头盔内耳机忽然响起那熟悉的声音:
>“别怕,是我带你来的。”
“林恩?”他哽咽。
>“我是你的一部分。你们所有人都是彼此的一部分。只是忘了太久。”
踏上光桥那一刻,他们看到了真相。
方舟内部并非金属舱室,而是一片浩瀚的记忆之海。每一滴“水”都封装着一段人生:一个农夫清晨犁地的身影、一名诗人写完最后一行诗的微笑、一对恋人初吻时的心跳加速……亿万片段漂浮旋转,构成一幅不断演化的星图。
中央悬浮着一尊人形光影,由纯粹声波凝聚而成。她开口说话,声音来自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