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我的一九八五 > 第一八四一章 反目成仇(第3页)

第一八四一章 反目成仇(第3页)

那天午后阳光正好,院子里樱花纷飞。他打开PENG平板,播放了一段音频??那是他在龙潭寨第一次成功接收到村民回应时的现场录音,夹杂着雨声、孩子的哭喊、老人的呼唤,以及那一句撕心裂肺的“我还活着”。

母亲原本茫然的眼神忽然颤动了一下。她缓缓抬起头,望着儿子,嘴唇轻轻翕动:“这声音……我听过。”

孙健心头一震:“妈,你记得?”

她点点头,声音微弱:“你爸……当年修铁路,在秦岭隧道里被困七天。出来时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活着’。那时广播里天天播寻人启事,我就守着收音机听……一听就是十几年。”

孙健愣住了。他从未听母亲提起过这段往事。

原来,她一生都在等待一个声音归来。而今天,她终于听见了某种回响。

他握住母亲的手,轻声说:“现在,轮到我们去帮别人被听见了。”

母亲笑了,像年轻时那样温柔。

几天后,PENG上线一项新功能:“记忆回音廊”。用户可上传亲人旧日录音,系统通过声纹比对与时空情境还原,生成一段虚拟对话,帮助完成未竟的告别或倾诉。上线首日,便有超过十万条语音涌入,其中最多的是三个字:

“我想你。”

也有老人录下临终遗言:“别难过,我这一生,总算有人说给我听了。”

更有年轻夫妻争吵多年后,借着一段童年录音重归于好:“原来我们都曾那么渴望被理解。”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有媒体发文质疑:“科技是否正在制造虚假的情感慰藉?”一位哲学教授公开批评:“用AI模拟亡者声音,是对死亡的亵渎。”

孙健没有回避。他在一次访谈中平静回应:“我们不是要复活死者,而是让生者不再背负遗憾。如果你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机会说出口,那才是真正的亵渎。”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人类最深的痛苦,从来不是失去,而是来不及。”

夏日来临,项目持续推进。孙健带领团队走进内蒙古草原,协助锡林郭勒盟师生寻找那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传》牧羊人。历经半个月跋涉,终于在一处偏远牧场找到了老人。他八十六岁,双目近乎失明,却仍能一口气吟诵三小时史诗篇章,声音苍劲如雷贯耳。

整整四天,他们完成了全篇录制。当最后一句唱完,老人靠在毡房柱子上,长长舒了一口气:“我以为,这首歌会跟我一起埋进土里。”

孙健将这份录音命名为《大地之心?史诗卷壹》,并推动其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归途中,他在日记本上写下:

>“文明不会死于战火,而会消亡于无人讲述。

>当最后一个记得故事的人闭上嘴,历史便真的终结了。

>所以我们必须赶在遗忘之前,把那些快要熄灭的声音,捧在手心带回人间。”

车子驶过茫茫草原,夕阳如血。远处,一群孩子正围坐在篝火旁,跟着一位老额吉学唱长调。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散,融入天地。

PENG静静运行着,捕捉每一缕声波,将其编码、存储、传递。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公寓里,一个加班至深夜的年轻人戴上耳机,点开PENG首页推荐音频。他听见了草原的歌,听见了北极的雪,听见了深山里的呼唤,也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一声未曾说出的叹息。

他摘下耳机,拿起手机,拨通了十年未联系的父亲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

那边传来沙哑却熟悉的声音:“喂?”

他哽咽着,只说了一句:“爸,我想你了。”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宛如星河落地。

而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又有一个灵魂,终于被听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