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奇正瞪着两大眼珠子,不怕死地说道:“刚才我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得出了你现在为什么这么虚,我说给你听听,看我猜得对不对啊?”
宁宸又好气又好笑,“就你还头脑风暴,你个虎逼。。。说来听听,你猜到什么了?”
“你这么虚,是不是澹台青月找人对付你了?”
宁宸不明所以地看着他,“什么乱七八糟的?”
冯奇正斩钉截铁地说道:“别不承认,肯定是澹台青月一个人满足不了你,然后找了十个八个漂亮宫女一起来对付你,是不是。。。。。。
雪停了,天未亮。
李砚的呼吸也停了。弟子跪在床前,手中紧握那本泛黄的笔记,纸页上密密麻麻全是字,像无数条蜿蜒的小路,通向一个又一个人不敢走的角落。窗外蓝铃花已谢,只剩一枚干枯的花萼,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还在等待谁的一句话。
三日后,听城百姓自发聚集于补言堂前的无名碑下,不焚香,不跪拜,只是静静站着。有人低声说起自己少年时曾诬陷同窗偷书,只为掩盖自己的过错;有人说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了一辈子没敢讲出口的话:“我对不起你娘,当年她难产,我因怕担责,让稳婆谎报死因。”话语落下,语核井微微一震,井口浮起一圈淡蓝涟漪,如泪滴落入静水。
这一日,皇帝亲至回声廊,立于铜镜之前。镜面幽光浮动,映出的却不是他的脸,而是十年前那一夜??紫宸党伏诛当夜,他独自站在皇宫最高处的观星台上,手中握着一份尚未烧尽的密信,火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冷峻的脸。那时他还未称帝,只是摄政王,眼神里没有慈悲,只有决绝的算计。
“你以为我看不见自己的罪?”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传遍整个广场,“我知道我在制造谎言。可若我不做恶人,谁来终结更大的恶?若我不背负污名,谁能换来今日这满城真言?”
人群寂静。
良久,盲琴师拄杖上前,站定在他面前,缓缓道:“你说得对。你也错了。”
皇帝皱眉。
盲琴师继续道:“你以谎言启动真言,用黑暗照亮光明。可你忘了,一旦开启,光就不会再听命于掌灯之人。如今万民皆敢言,连宫中老太监都吐露宫变隐情,那你呢?你的真相,何时说?”
风穿过回声廊,吹动檐角铜铃,叮当轻响。
皇帝闭目,良久,低声道:“先帝确非病逝。是我兄长毒杀,我知情,但我默许。因为若揭发他,内乱必起,边疆蛮族将趁虚而入。我选择隐忍,助他登基,再于三年后设计废黜,取而代之。我不是清白的继承者,我是共谋者,也是清算者。”
话音落,七十三井齐鸣,蓝焰冲天,比林迟坦白那日更盛。井底人脸轮廓愈发清晰,双目微启,似含悲悯,又似带笑意。补言堂后的零号井铁板轰然掀开,九块悔文石碑寸寸碎裂,蓝雾升腾,凝成一行大字:
>**你也说了。
>很好。**
自那日起,皇室设立“忏悔阁”,凡宗亲大臣,每年冬至须入阁独坐一日一夜,写下毕生最不愿承认之事,封入陶匣,投入语核井。井不焚之,不毁之,只将其能量化为蓝光,滋养地脉中的语脉根系。百姓闻之,纷纷效仿,家中设“静言室”,夫妻相对,父子相视,不再回避沉默。
然而,并非所有真相都能轻易出口。
西域某小国使臣归国途中,途经哑镇,见一老妇每日黄昏提篮沿街行走,口中喃喃:“我没疯,我没疯……”使臣好奇询问,方知此妇二十年前曾目睹县令贪赃枉法,欲告官,却被反诬“妖言惑众”,遭囚三月,放归后神志不清。她儿子为护母名声,对外宣称母亲“受惊失心”,从此无人再提旧事。直到前几日,她在梦中听见蓝铃花开的声音,醒来便开始重复这句话??不是疯语,是挣扎着要说出的第一句真话。
使臣连夜写信呈报本国君主:“大胤之治,不在律法森严,而在人心自剖。其国民非不知羞耻,而是终于敢面对羞耻。此等国度,不可欺,不可辱,唯可敬。”
与此同时,极北冰湖下的古井深处,那枚由冰与声波凝结的铃铛仍在悬浮。它每七日轻震一次,频率微妙,如同心跳。每一次震动,都会引发千里之外某一口语核井的共鸣,唤醒某个沉睡的记忆碎片。有樵夫梦见自己年轻时为争山林,纵火烧死邻人全家;有僧人忆起他曾因嫉妒师兄才德,暗中散布谣言致其还俗;有商贾想起他曾用假银元骗走贫农一年收成……他们或哭,或跪,或奔至最近的语核井前,颤抖着说出压在心底几十年的罪愆。
而每一次坦白,蓝铃花就在新的地方绽放一朵。
春去秋来,五年光阴如水流过。
听城外三十里有一村落,名唤“噤村”。百年前一场瘟疫过后,村民集体发誓永不提及那段往事??亲人相食、易子而食、活埋病者……他们以为遗忘便是安宁。可蓝铃花始终未在此地开放,语核井也常年黯淡。孩子们长大后总做同一个噩梦:黑屋里有人哭泣,却找不到声音来源。
这一年的清明,村中最年长的老妪病危。临终前,她突然睁眼,抓住孙儿的手,嘶声道:“我们……我们不该烧掉那些尸骨的。他们也有名字……他们的孩子也在等一句道歉……”话音未落,气绝身亡。
当晚,全村人聚于祠堂。族长颤巍巍点燃烛火,从神龛后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是一叠泛黄的名单,记录着当年死者姓名与死因。他深吸一口气,当众朗读:“王大柱,饿极食子,后自缢于梁;李氏,为活命献女换粮,三日后投井……”每念一人,祠堂外便响起一声极轻的“叮”,仿佛有无形的铃铛在风中轻碰。
次日清晨,村口第一朵蓝铃花破土而出,花瓣透明如水晶,蕊心浮现出所有被念出的名字。自此,噤村更名为“醒村”,每年清明举行“言祭”,家家户户讲述先辈之过,不为羞辱,只为铭记??**真正的救赎,始于承认黑暗曾真实存在**。
又三年,南方滨海之地突现异象。海潮退去后,沙滩上留下无数细小的蓝色结晶,形如铃铛碎片。渔民拾起,置于耳边,竟听见遥远的声音: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在道歉,有人在道谢。学者考证,这些结晶源自海底语脉分支,因陆上真言频发,能量溢出所致。朝廷下令建“海语台”,每逢月圆之夜,百姓携结晶前来,围坐倾听,称之为“亡者之声”。
一位老渔夫听到了亡妻的声音:“对不起,我一直瞒着你,那年船难,我本可拉你上岸,但我松了手……因为我怕死,怕拖累你一起沉。”老人泪流满面,对着大海喊道:“我不怪你!我也怕!我们都怕!可现在我不怕说了!”刹那间,整片海滩的结晶同时发光,汇成一道蓝光直冲云霄,久久不散。
此时,远在西域雪山之巅,一座千年废弃的佛窟中,一名游方僧人正借宿避雪。他在洞壁发现一幅残破壁画:一名少女手持铃铛,脚下万民跪伏,头顶星辰流转。壁画下方刻有一行古文:“语出心源,铃响魂归。”僧人凝视良久,忽觉胸口一阵温热??他贴身藏着一块从哑镇拾来的陶片,此刻竟微微发烫。他取出来,只见背面浮现出完整铭文:
>“你说的话,会变成世界的模样。”
他猛然醒悟:这不是预言,是提醒。每一句真话,都在重塑天地;每一个隐瞒,都在腐蚀根基。
他当即盘膝而坐,闭目诵言:“我曾因贪恋香火供奉,伪造神迹骗人布施;我曾为争庙产,挑拨信众互斗;我曾在饥荒之年,藏粮不施,谎称‘神意如此’……”话未说完,洞外风雪骤停,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照得雪地如镜。壁画上的少女仿佛眨了眨眼,手中铃铛虚影轻晃,发出无声一响。
千里之外,听城补言堂的铜镜自动浮现新字:
>**第八百四十二人。
>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