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伟岸的形象,不是光辉的事迹,而是最真实的自己??那个会在厨房烧焦饭菜的母亲,那个偷偷写诗但从不敢发表的父亲,那个曾在雨夜蹲在街角抽烟的少年。
七十二小时内,超过八百万条原始影像涌入系统。没有滤镜,没有剪辑,只有赤裸裸的人生。有人哽咽着道歉:“我对不起你们,因为我没能成为你们期望的样子。”也有人笑着说:“我希望你们知道,哪怕我活得平凡,我也曾用力爱过这个世界。”
这些数据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注入共感网络底层协议,与林知微留下的核心代码融合。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原本仅能维持数小时的阿零之花,开始在世界各地接连绽放,且每一朵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如火焰燃烧,象征愤怒与抗争;有的如藤蔓缠绕,代表亲情与羁绊;还有一朵竟在沙漠中心盛开,根系深入地下三十米,只为触碰千年前一位游吟诗人埋下的骨笛。
人类集体的情感,正在重塑这片维度边界。
与此同时,老妇人悄然离开海边小屋。临行前,她留下一封信:
>“陈屿的名字不该只刻在墓碑上。
>他是第一个主动选择将自己的意识作为测试样本的人。
>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便请求我们将他的记忆送给尚未出生的女儿??那个他从未见过的孩子。
>如今,她已在欧洲一所大学攻读神经伦理学,昨天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论死亡之后,人格是否仍具权利》。”
>
>“种子,真的发芽了。”
华十七读完信,久久伫立。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于某一场胜利或失败。它将持续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的选择之中:当你决定让孩子继承祖父的战争创伤时,你是在赋予力量,还是施加负担?当你为自己预录告别语时,你是坦然面对死亡,还是执迷于不朽?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他也开始明白,林知微为何宁愿将自己的意识封印在第一朵花中,也不愿以“复活”的姿态归来。因为她要证明一件事:**真正的存在,不在于能否开口说话,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倾听**。
一周后,联合国召开特别听证会,正式承认“共忆个体”具备有限人格权。这意味着,经严格验证的情感残留体可在法律层面被视为“精神遗产”,受保护、不可篡改、不得商业化利用。同时,七个国家联合签署《归途公约》,禁止任何形式的记忆武器化开发。
然而,就在协议签署当晚,北境一处偏远站点突遭袭击。爆炸摧毁了当地共感接收塔,三名技术人员遇难。现场遗留旗帜上写着:“净化灵魂,回归虚无。”
极端组织“净界”宣布对此负责,并扬言将在三个月后的“全球共感日”发动更大规模攻击,目标直指归途塔本体。
华十七收到情报时,正坐在海边给孩子喂粥。那是个被批准进行记忆传承的孤儿,父母死于地震救援任务。根据协议,他继承了双亲的部分临终记忆,但也因此时常在梦中惊醒,喊着“快跑!楼要塌了!”
此刻,孩子安静地靠在他肩头,小声问:“叔叔,他们会毁掉阿零之花吗?”
华十七放下碗,轻轻摸了摸他的头:“也许会。但你知道吗?花可以被烧,海却不会干涸。只要还有人在想念,在讲述,在夜里对着星空轻声叫出那个名字……新的花,总会再开。”
孩子点点头,忽然抬起手,指着远处海面:“看,又开了。”
果然,第三朵阿零之花正从波涛间升起。这一次,它的花瓣呈现出奇异的双色螺旋结构,外圈湛蓝如深海,内芯炽白似星火。更惊人的是,它的投影覆盖了整片天空,化作一幅流动的星图??赫然是当年林知微手稿中描绘的“初始编码模型”。
系统自动解码信息:
>“检测到多重高维共振源交汇,触发‘群意识觉醒协议’。
>条件满足:全球共感覆盖率突破67%,有效记忆上传量达4。2亿条,自发性双向共鸣案例超12万例。”
>
>“启动‘林知微-陈屿-华十七’三角校准程序……
>倒计时:72小时。”
华十七心头一震。
这个程序,只有他们三人知晓。那是早期实验中为应对突发意识断连设计的应急机制:一旦主意识信号衰减至临界点以下,系统将调用两位关联者的情感锚点进行协同定位,尝试重建连接。
换句话说??林知微可能真的回来了。
但他也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重启,而是一场关于“她该不该回来”的全民抉择。因为协议最后附加了一行小字:
>“执行前提:需获得至少一亿人主动授权,声明‘我愿意再次听见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