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着亲自拨通当地妇联电话,协调法律援助介入调解。三个月后,他收到回信:经法院裁定,丈夫不得阻碍其受教育权利,且需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三千元。随信附上一张新照片:马秀兰坐在自家院子里,面前摆着一台崭新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一节写作课。她的脸上有了笑意,身后晾晒的玉米金黄灿烂。
那一刻,他终于理解了热依汗老太太信里的那句话:“让我活得像个人。”
冬天来临前,平台完成一次重大迭代。所有课程界面新增“回声通道”功能??每位学习者可在完成一节课后留下语音或文字感言,这些声音不会公开,但会被AI整理归纳,用于优化教学逻辑。半年后,一份名为《沉默者的知识地图》内部报告出炉,揭示了许多令人震撼的事实:
-45岁以上女性用户最常搜索的词是“离婚协议怎么写”;
-西北地区农民反复观看“土地承包法解读”平均达11。7次;
-有237个账号在深夜单独播放“如何报警”“人身保护令申请流程”等课程超百遍;
-一位匿名用户连续三年每天学习“心理学基础”,备注只有一句:“我要学会不再打孩子。”
这份报告没有对外发布,却被悄悄送进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课题组。一位研究员看完后批注:“这才是真实的国情数据,比GDP更能说明问题。”
新年除夕夜,平台发起“万家灯火共学行动”。全国各地一万两千个家庭同步打开“共学盒”,收看特制节目《这一年,我们学会了什么》。画面中,热依汗老太太带着全村老人跳起了自创的“拼音舞”;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用彝汉双语朗诵诗歌;深圳打工夫妇拿着积分落户通知书合影,背景是墙上贴满的学习打卡表……
而在内蒙古阿拉善,那位曾怯生生说“我想学历史”的牧民妇女,如今正对着摄像头朗读自己写的短文:“我的名字叫其木格,今年五十二岁。从前我不敢说话,因为怕说错。现在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只要说出来,就不会消失。”
直播结束时,全国用户总量定格在一千八百万零四千一百二十三人。
陈着独自站在公司楼顶,望着远处烟花爆破夜空。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系统自动推送的消息:
【用户您好,您已连续使用平台六年零三个月,累计帮助386,421人完成首次识字,促成12,753人次就业转型,间接影响政策调整9项。感谢您始终相信:知识不该有围墙。】
他笑了笑,回复了一句:
“不是我在坚持,是他们不肯放弃。”
风又起了,吹散了烟火余温,也带来了远方的声音??某个山村的小屋里,几个孩子正围坐在“共学盒”前,齐声念着课文:
“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他们的声音稚嫩而坚定,穿透寒夜,仿佛在回答六年前那个雪夜里,陈着心中那一记无声的叩问:
谁考公务员啊?
是那些终于敢写下自己名字的人。
是那些在牛棚里背诵拼音的母亲。
是那些宁愿离婚也不愿停止学习的女人。
是那些明知会被驱赶仍点燃灯火的老师。
是那些在暴风雪中守护一台投影仪的孩子。
他们或许永远不会走进体制,但他们正在重新定义什么叫“公仆”。
而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顺从的灵魂,而是唤醒每一个沉睡的“我”。
陈着关掉手机,转身走进大楼。走廊尽头,那幅中国地图依旧挂在墙上,星星点点,比往年更密。他轻轻抚摸着地图上广西那个被查封过的村落位置,低声说:
“下次再来,请带着教材备案文件,而不是执法令。”
然后他走向工位,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份文档,标题写着:
《共学2030: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完成一次自我启蒙》
窗外,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正缓缓爬上城市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