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八十三章(第2页)

第九百八十三章(第2页)

回城途中,他绕道去了医械所。苏州送来的首批真空萃取装置已装配完毕,正用于提取黄连素与麻黄碱。一位太医正在指导学徒操作:“此法去杂质极净,药效提升三倍不止。前日宫中一位贵妃哮喘发作,便是靠这机器制成的雾化剂救回性命。”

胡澄走进配药室,看见墙上贴着一张新写的告示:“凡参与医疗器械研制者,无论男女,皆记功一次,三年内升职优先。”下方签名栏中,赫然有潘筠的名字。

他心中一暖。

当晚,他在工部别院主持了一场秘密会议。参会者仅有七人:季言、两名格致学会核心成员、一位兵部职方司密谍、一名海关税吏,以及两位来自松江织机坊的技术工匠。议题只有一个:如何防止关键技术外流,同时加速国内普及。

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达成三项决议:一、在全国主要工坊推行“分级图纸管理制度”,核心部件仅限持牌技师查阅;二、建立“技术巡讲团”,由青年才俊轮流赴各地传授基础原理,避免地方闭门造车;三、启动“千匠计划”??选拔一千名贫寒子弟,免费培训三年,结业后分配至各地工程岗位,俸禄由中央财政直拨。

散会后,胡澄独坐灯下,提笔给潘筠写信:

>“你曾问我,为何执意要在泉州建水利机械局?今日我见一老农用蒸汽泵浇田,泪流满面。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所做的,不只是强国,更是救人。每一台机器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命。

>萨摩藩来了,西洋人也近了。但他们不懂,真正的力量不在炮口,而在民心。

>‘海定号’的设计图,我已批阅完毕。双层装甲可行,但通风系统需再优化。记住,我们要造的不是战舰,是希望之舟。

>待北方事毕,我便南下,与你共督‘海定’下水。”

信未寄出,天已微明。

三日后,萨摩藩使节抵达南京。礼部依例设宴招待,席间大学士李贤故意发难:“闻贵邦崇尚武士之道,不知对我国近年兴起的‘奇技淫巧’有何看法?”

为首使者乃一白须老者,名唤岛津直政,曾任幕府天文官。他微微一笑,竟用半生不熟的汉语答道:“贵国造船不用帆,行车不用马,实乃神技。我曾在宁波码头见一辆清扫车自行移动,孩童追之不及,以为妖物。后询知是‘蒸汽之力’,始信古书所言‘机关木鸢,飞三日不落’并非虚妄。”

众人愕然。

胡澄坐在角落,静静听着。饭毕,他主动上前攀谈。两人移步至花园凉亭,胡澄命人端上一杯热咖啡??这是最近通过澳门渠道购入的新饮品,尚属稀罕之物。

“你们也有类似技术吗?”胡澄问。

岛津摇头:“火药有,钟表略知一二,但蒸汽……从未听闻。我们仍靠人力与风力行船。”

胡澄凝视着他:“若我愿传授部分非核心技艺,换取贵藩不再纵容倭寇袭扰,如何?”

老者震惊,良久方道:“此等大事,须禀报藩主。但我可代为牵线。只是……贵国朝中,恐有人反对?”

“有人反对,恰恰说明它重要。”胡澄微笑,“而且,我不卖图纸,只办学堂。你们派学生来学,学费照缴,纪律严守。十年之后,或许你们也能造出自己的‘海宁号’。”

岛津深深一拜。

此事后来被称为“宁园会谈”,虽未立即促成正式盟约,却为日后中日技术交流埋下伏笔。更关键的是,消息传至欧洲,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惊呼:“东方帝国已进入机械纪元,吾等若不加快步伐,必将失却东方主导权!”

与此同时,北方局势骤变。

九月初,蒙古瓦剌部突然遣使求见明朝边将,称愿归还此前掳掠的工匠,并请求购买“自行行车”(即蒸汽机车)与“铁皮船”。翻译呈上的清单中,赫然写着“蒸汽锅炉”“齿轮组”“压力表”等术语,显然已有人泄露技术细节。

胡澄接到快报,立即启程北上。途中,他调阅了近三年所有涉外事务档案,发现一名原属工部译馆的低级书吏,半年前莫名失踪,而此人曾短暂参与过“镇海号”的英文术语对照工作。

“内鬼。”他冷冷道。

十月初,胡澄抵达宣府镇。在这里,他见到了那位归降的蒙古工匠??竟是十年前被掳走的赵铁锤,当年南京城最有天赋的锻工之一。此人带回一部手抄笔记,详细记录了瓦剌贵族如何重金收买汉人工匠、模仿制造简易蒸汽装置的过程。虽因材料与工艺不足,多数尝试失败,但已有部落成功造出小型蒸汽鼓风机,用于冶炼兵器。

“他们不懂原理,只会照葫芦画瓢。”赵铁锤说,“但只要有样本,早晚能摸出门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