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手触碰水晶,脑海中涌入大量记忆碎片:战争年代的母亲抱着婴儿跳井、海难中父亲将救生衣套在儿子身上、地震废墟里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每一个死亡瞬间,都有微弱的光离开肉体,乘着无形之船驶向彼岸。
而如今,这些光都在回应人间的呼唤,逐一返航。
少年走出星台时,暴雨已停。他回头望去,只见遗址上空悬浮着无数光点,如同夏夜萤火,静静盘旋,似在等待什么。
他不知道,那是全世界正在放飞的纸船,在另一个维度的真实投影。
---
多年后,《归来记补遗》出版,成为畅销全球的现象级作品。记者走访最后一个案例时,来到南极科考站。一名极地生物学家告诉她,每年冬至夜,基地外的冰湖都会出现奇异现象:湖面会自然形成数千个微型漩涡,排列成一行行汉字??
>“爸爸,科考服口袋里的照片还在吗?”
>“妈,你织的围巾我带到极光下了。”
>“老师,我考上大学了。”
没有人知道是谁写的,也无法解释物理成因。但每位驻站人员都选择相信:那是未能抵达极地的灵魂,借寒冰为纸,以地热为墨,写下迟到的问候。
她在书中写道:
>“我们曾用科技丈量世界,却忘了最古老的通信方式,是爱本身。它不依赖卫星,不消耗能源,只需一颗不肯闭合的心,就能穿越生死,抵达所念之人。”
书末附录一张地图,标记了全球三千二百六十八个“纸船热点区域”。其中一个红点位于中国西南,旁边标注:
>【起源地?待验证】
---
中秋翌日,林秀云在院中晒着太阳,手中摩挲着第一百一十只纸船。她已九十六岁,几乎看不见东西,但手指仍记得每一折的角度。
邻居送来一碗新蒸的桂花糕,笑道:“婆婆,您今年还放船吗?”
“当然。”她咧嘴一笑,牙齿稀疏,“小禾爱吃甜的,我得多放几只,怕她不够分。”
夜里,风雨突至。家人劝她歇息,她执意要出门。众人搀扶她至井边,只见她双手捧船,仰头对着漫天雨幕喊道:
>“小禾!妈妈来了!”
风骤停,雨线悬空,仿佛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井水沸腾般翻涌,一道柔和金光自深处升起,照亮整个村庄。村民们纷纷推门而出,只见天空裂开一道缝隙,亿万艘纸船如流星雨般倾泻而下,每一只都在燃烧着温暖的光。
有人认出那是自己多年前放入河中的船;有人惊觉手中突然多了一只从未折过的船,上面写着亡妻的名字;还有老人颤抖着展开船身,发现竟是自己幼子早夭那天穿的小衣图案。
林秀云笑了,笑容如少女般明媚。她缓缓闭上眼,轻声道:
>“这次,换我去找你了。”
她的身体渐渐透明,最终化作一艘巨大的纸船,载着她与那碗糖水,缓缓沉入井中。
水面恢复平静后,井口浮出一朵新鲜的桂花,花瓣上凝着露珠,映出两个身影: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走向星光尽头。
从此,每逢子时,若有人静坐井边,便能听见隐约歌声:
>“蓝衣服,小脚丫,妈妈煮了桂花茶。
>井边星星落下来,载我回家。”
有人说,那是林秀云和小禾的日常。
也有人说,那是门在低语。
更多的人相信??
只要还有人愿意折船,愿意诉说思念,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真正失去谁。